論的三省合議制度也因為唐玄宗特別寵信個別宰相,如前期的姚宋,後期的李楊(可惜這對李楊不像一千多年後的李政道和楊振寧一樣為國爭光)而變得有名無實。這種狀況極其容易造成官員專權的局面。而一旦官員專權,大的禍亂也為期不遠了。
元稹在他著名的《連昌宮詞》中借老翁的口說出了當時人民的心聲,摘錄如下:
姚崇宋璟作相公,勸諫上皇言語切。燮理陰陽禾黍豐,調和中外無兵戎。
長官清平太守好,揀選皆言由至公。開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漸漸由妃子。
祿山宮裡養作兒,虢國門前鬧如市。弄權宰相不記名,依稀憶得楊與李。
廟謨顛倒四海搖,五十年來作瘡痍。今皇神聖丞相明,詔書才下吳蜀平。
官軍又取淮西賊,此賊亦除天下寧。年年耕種宮前道,今年不遣子孫耕。
而唐玄宗犯下的另一項重大過錯是把處理朝政的重任交給了親信宦官高力士。這個高力士並不像民間傳說的那樣是和李白一直鬧彆扭進讒言的小人(其實李白遠遠沒有資格讓高力士為他脫靴子)。相反高力士處理政事相當乾淨利落,甚至稱得上是辦事高手。導致唐玄宗甚至放手給他去工作而自己關起門來和楊貴妃睡大覺。宦官專權的局面就此拉開,而高力士晚年因為和太子李亨身邊的宦官不和而被遣還回鄉,還作了首詠薺菜的詩,也真可以算是一報還一報了。
至於楊貴妃,她一來沒有我們想象得那樣肥碩,二來也不是象西施那樣對朝政造成明顯影響的“紅顏禍水”。“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固然和楊貴妃有一些關係,但唐玄宗晚年對高力士李林甫的寵信以及個人對邊防國事的大意才是唐朝迅速崩潰的禍首。李林甫阻斷了天下士子進入朝廷的道路(其中包括杜甫,不管考不考得上帳是記在李林甫這邊了)。而楊國忠仗著妹妹(其實只是遠房親戚)的受寵更是一步登天,飛揚跋扈的他和安祿山兩個人明爭暗鬥,終於進一步激化了安祿山造反的決心。而還矇在鼓裡的唐玄宗還在給安祿山寫信邀他來共洗溫泉,結果人還沒來,白刀子紅刀子就先來了。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這一句一語雙關,一來是諷刺了對音樂藝術下的功夫遠甚於國家大事的唐玄宗,二來是對硝煙瀰漫下藝術的扼殺表達自己的痛惜。白居易是超級音樂發燒友,霓裳羽衣曲的藝術價值他自然清楚,晚年讓自己家妓演奏此曲的他自然記得唐玄宗改編創作和楊貴妃的編舞實及親身實踐的功勞。他曾經寫過《霓裳羽衣歌》來表達他當年在宮裡看這支舞曲的觀感:
舞時寒食春風天,玉鉤欄下香案前。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羅綺,顧聽樂懸行復止。
磬簫箏笛遞相攙,擊擫彈吹聲邐迤。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雲慵不飛。
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
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煙蛾斂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
而在寫完觀感之後,在全詩末尾,他又寫道:
我愛霓裳君合知,發於歌詠形於詩。
君不見我歌雲,驚破霓裳羽衣曲。又不見我詩云,曲愛霓裳未拍時。
由來能事皆有主,楊氏創聲君造譜。君言此舞難得人,須是傾城可憐女。
吳妖小玉飛作煙,越豔西施化為土。嬌花巧笑久寂寥,娃館苧蘿空處所。
如君所言誠有是,君試從容聽我語。若求國色始翻傳,但恐人間廢此舞。
妍媸優劣寧相遠,大都只在人抬舉。李娟張態君莫嫌,亦擬隨宜且教取。
由此可見熱愛藝術的白居易因為對音樂藝術的膜拜,對李隆基楊玉環也是讚賞有加。所以在《長恨歌》全詩中,對唐玄宗李隆基的諷刺和指責也只是綿裡藏針,沒有一點挑剔的眼光還真的很難看出來。而楊玉環死後他寫李隆基的那一段則已經是百分百的同情和對他們愛情的讚頌了。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轉變,又不得不涉及上文所提到的湘靈姑娘了。
也許很多讀者會不滿於蘇小三老拿一個虛無縹緲的人來說事。但在寫長恨歌之前白居易的的確確有一次感情經歷,因為王質夫在慫恿白居易和陳鴻寫作時曾說:“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潤色之,則與時消沒,不聞於世。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所謂無情者難以寫情。如果白居易是個滿口子曰詩云的道學先生,王質夫是不會把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