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心靈中留下一個可怕的印象,覺得幼兒園是個非常可怕、不自由的地方。當他真正要入幼兒園時,會產生恐懼心理。

3當每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時,孩子總是哭鬧不止,家長就應仔細找一找原因,是什麼問題,什麼心理造成孩子拒絕上幼兒園?一般講:開始上幼兒園時,孩子都會表現出不願意的言行,過2周或一個月以後就會慢慢習慣了,表現出無所謂了。假如超過半年時間,家長一送幼兒園,孩子仍然像開始入園時一樣哭鬧,家長就應當想辦法配合老師制定一個“計劃”來矯正孩子的這種行為。

4當孩子大哭大鬧不願意去幼兒園,不要簡單地斥責、威脅、欺騙,要向老師瞭解情況,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如果是孩子太依戀父母而不願意去,每次一送幼兒園都講“肚子痛”或磨纏著不肯去,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應加強對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訓練,要讓孩子認識到“離別也是愛”,比如可以讓孩子到親戚家住幾天換換環境,這對培養他生活的適應能力有好處。

5當孩子從幼兒園回到家後,要及時表揚他在幼兒園中的表現。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表現挺好,同老師、小朋友都能友好相處,可是一回到家裡就變了,表現為鬧、找藉口,第二天怎麼也不去幼兒園。這樣的孩子,家長應配合幼兒園老師給他制定一個“圖表”,每次能按時上幼兒園,遵守幼兒園生活、進食等規定,就在他的“圖表”上貼一個“小紅星”,積累到3個小紅星時就給個獎勵。

矯正孩子的壞習慣(5)

說謊

說謊是兒童常見的行為,也是家長教育不當的結果。由於年齡小,孩子不能區分真實與想像,理想與幻想的不同,有時他是在表達自己的意向,可在大人看來像是在說謊。兒童在4歲以前是把父母是否高興作為衡量自己行為對與錯的標準。比如:孩子把碗打碎了,認為媽媽一定會生氣,這時他就會說:是貓把碗打碎的。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是意識不到自己說謊行為的性質的。

然而,如果家長沒有注意到,孩子是因怕家長生氣而不承認自己的錯誤行為,對於6~7歲的兒童也沒從道理上使其明白行為的性質和界限,也不做必要地、耐心地糾正,就會慢慢固定下來,形成習慣,用說謊的行為來逃避責任。所以,首先家長不應當因孩子辦錯了事,說錯了話而生氣,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民主的家庭氣氛和環境,不要使孩子養成一做錯事就害怕的恐懼心理,培養他敢說真話的心理品質。家長要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例如:家長不喜歡的來訪者或電話,就隨便說:“告訴他我不在家。”或遇到什麼事情不願意讓其他人知道,就說:“別讓××知道。”這實際上是家長在教孩子說謊。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鏡子,他會折射出你教育成功的一面,也能折射出你教育失敗的一面。

矯正的方法有:

1不要讓孩子認為只有說謊才能救自己。要創造一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誠實祥和的家庭心理環境。當孩子遇到困難,有了問題時能向家長講,向家長求援,家長要不急不躁,耐心具體地給他以幫助而不是打罵或恐嚇。只有相信,尊重孩子的家長,才能培養出自信、自尊的孩子。

2對孩子的過錯和說謊,不要責問、懲罰。必須認識到這個家庭也屬於孩子,他是家庭中的一員,家庭的好壞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責任。而責任心是建立在是非觀、道德觀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從小培養孩子分清是非、樹立社會化的道德規範是最終使孩子建立對自己、對家庭、對國家負責的責任感的重要途徑。比如:孩子愛花零錢,見什麼要什麼,達不到目的就說謊話騙錢等,這就需要家長把家庭的經濟情況向孩子講清楚,並制定一份開支購物計劃,明確告訴他每個月你的零用錢只能有多少,應該根據這個計劃辦事,以此來降低孩子的購物慾望。

3培養孩子說真話的快感。在塑造孩子良好心理品質的過程中,要適時抓住機會教育孩子。比如:有時孩子編織一些離奇、荒誕的故事或編造了謊言,這時家長可先洗耳恭聽,並開懷大笑,然後告訴他:“你編的故事太棒了,但是太假了。”隨後給孩子講解幻想與現實的不同之處,再讓他講一件真實的事情,當他講完之後,家長給予真誠的表揚,使孩子真正體會到說真話的快樂感。

4幫助孩子分清幻想與真實。心理學研究發現,有18%的6歲兒童能區別真實與幻想;有90%的9歲兒童能夠理解故事是編造的還是真實的;11歲的兒童已經開始能從新的角度理解誠實的問題。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理解“謊言”、“誠實”是怎麼回事。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