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慢慢就會養成不愛洗臉、刷牙的習慣。
矯正的方法主要有:
1要從小培養孩子每天洗臉、刷牙的好習慣。當孩子第一次看到大人刷牙時先不讓他刷,一定等他特別盼望時再給他一條小毛巾、一個小牙刷讓他試著玩兒。這樣從小培養愛清潔的習慣,長大後就不費心了。
2大人和孩子一起洗臉、刷牙。孩子觀察大人的行為後,不僅增加興趣,而且能學會正確的洗臉、刷牙的方法。家長要耐心地告訴孩子正確的洗臉、刷牙程式,洗漱完畢後互相檢查對方是否洗乾淨了。
3及時獎勵。當孩子已學會獨立洗漱之後,可以在牆上貼一張圖表,每次洗漱完後,在表上畫一個小紅星,積累一定數量後,要給予獎勵。獎勵的方法,可以讓孩子挑選自己喜愛的毛巾、牙膏等物品。養成習慣後,可逐漸減少獎勵。
4對不肯認真完成洗臉、刷牙的孩子,要每天監督其完成。如果仍不見效果,可以帶他去訪問醫生,參加防治牙病的展覽,使他對不洗臉、不刷牙的危害性有感性認識。
亂扔東西
()
有的孩子總是愛亂扔東西,把東西弄得滿屋都是,大人總要跟在後面收拾。也有的孩子會將自己的東西放得整整齊齊,不用家長操心。無論哪種行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從小培養的。孩子在2歲左右時總喜歡把玩具和東西撿起來交給家長,這是想證明自己能幹,以博得家長的誇獎。一般講,孩子從小沒有自己收拾東西的習慣,如家長不注意對孩子從小培養,而是包辦代替,日後就會影響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矯正的方法主要有:
1從小培養孩子收拾東西的興趣。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僅讓他對玩具感興趣,而且要讓他對收拾東西、疊衣服、碼好玩具箱等感興趣。家長可根據孩子的年齡,用”比賽“的方式,同孩子一起收東西,整理玩具箱,把玩兒過的東西放回原處。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假如家長馬馬虎虎,隨手亂放東西,家裡亂七八糟,這種環境是培養不出孩子整潔的好習慣的。因此,家裡的衣服、用品、檔案、書等都要固定碼放整齊,並且用後及時放回原處。你生活得井井有條,孩子自然會接受這樣的要求。
3為孩子的行動提供方便。家裡為孩子存放東西的櫃子、箱子、抽屜等都應當讓孩子夠得著,摸得到,用得上,特別是孩子常玩兒、常用的東西要讓他容易找到,這樣孩子便能自己照顧自己。獨立的生活能力不是一時之間養成的,需要家長為他們做許多必要的準備和訓練。書包 網 87book。com 想看書來
矯正孩子的壞習慣(4)
4對孩子的培養教育要具體,不要講大道理,也不要隨意訓斥孩子“笨蛋”、“廢物”、這樣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形成自卑的心理,以致怕家長批評而不敢做這做那。
5當各種方法都不管用時,可採取適當處罰。例如:每天讓孩子檢查屋裡的東西是否擺放整齊?孩子會對這些做法感到乏味,以此來警示他不能亂扔東西。總之,針對孩子亂扔東西的不良習慣,使其受到懲罰,“自食苦果”有利於改正。
不願上幼兒園
孩子上幼兒園是離開家庭走向社會的關鍵一步。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後,需要改變以往的生活習慣,不能像在家裡一樣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必須服從老師,也不能獨佔玩具,睡覺、吃飯、排便等生活方式都變化了。家長如果能夠巧妙地運用這種變化,來開導、激發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就能使其在心理上、行為上提高一步。相反,如果家長忽視這種變化,特別是在家裡驕縱任性、依賴性強的孩子到幼兒園後會遇到許多困難。不願意上幼兒園的孩子有許多原因,家長應仔細觀察分析,找出主要原因,以便幫助孩子改變。
1孩子入幼兒園的年齡不可過小,一般在3歲左右入園比較合適,因為這時孩子的基本生活可以自理了,也有了喜歡跟小朋友玩兒的心理需求。在此之後,家長要為孩子入幼兒園做必要的準備,比如培養孩子懂禮貌、講道理的良好品質;願意與別人分享玩具、分享食品;能與小朋友一起玩兒;能自己大小便;學會自己穿衣服,飯前便後洗手;學會遵守在規定時間裡控制自己的行為等。總之,家長可以模擬幼兒園的環境要求,在家裡進行適當的訓練,這樣可使孩子在入園後不會因環境的突然改變而感到陌生,不知所措。
2經常向孩子講述“幼兒園是個有趣的地方”,而不要用“再不聽話,就送你去幼兒園”來嚇唬他。這樣會在孩子幼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