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仔細研讀《經略紀要》,他聽那老者對軒轅木的對話中似乎也頗含忌憚,他雖然不知道他們究竟為了何事而起爭端,但《經略紀要》想來軒轅木也是勢在必得,假若他從那老者身上得不到,必定會聯想到自己身上,當下最緊要的乃是把這經略紀要熟記在心。他從頭看來,不僅大大佩服起袁元素的智慧和膽識來,原來這本《經略紀要》很大一部分都是歷代兵法大家的精華部分,但是其中又不僅僅包括兵法,內容之廣泛牽涉到地形,機械,兵器,民富,武功,糧草等等,他自幼苦讀,加上也研習過歷代兵法大家的著作,再加上《經略紀要》中的有關解讀,所以記憶起來並非難事,只是武功這一塊他從未涉及,他轉頭看見蘇紫芝玩弄著手中的一塊玉佩,沒好氣地說道:“你過來看看,這些可對你有用?”蘇紫芝本來就好奇那書生呆子一晚在埋頭做些什麼,聞言不禁大感興趣地湊過來,她看到那張巨大的絹帛,心想有什麼好看的,正待轉身離開,不經意間看到劉一止手指所指的方向的幾行文字,大感訝異。

她一行行讀來,驚訝之心不減反而更深,原來這張絹帛上面所收錄的乃是武林中各個門派的秘笈,她當下把這塊撕下來,在一邊慢慢讀來。劉一止本想讓她記住,但是看她那從容不迫的樣子,劉一止只好作罷,心想只那塊不會造成很大影響吧,當下把手中餘下的絹帛靠近燭火繞掉了。

翌日一早,兩人打點行李結完帳就開始出發。雖然劉一止一再地要求蘇紫芝恢復男裝打扮,但蘇紫芝卻充耳不聞,毅然換了一身女裝。蘇紫芝一路之上不停地把手中的那塊玉佩,劉一止細細看來,晶瑩剔透,毫無瑕疵,也果真算上是一塊上好的玉佩。突然聽見有人大喊道:“看,那不是公子的玉佩嗎,站住!”劉一止還在沉思間,蘇紫芝拉了他一把,說道:“你傻啊,快跑!”劉一止不假思索,跟著蘇紫芝跑了起來。

兩人跑了好長一段時間,劉一止突然問道:“他們找的是你吧,我跑幹嘛?”蘇紫芝笑笑,說道:“你不想跑,你就留在這裡吧,他們可是把你認作我的同夥了,你要想被抓的話,就儘管慢慢走好了。”劉一止大感無奈,只好繼續跑起來。

附:焦尾(詳見有關史料)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絃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蔡邕 Cài Yōng(133…192);字伯喈 Bo Jiē,陳留圉人也。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蔡邕為人正直,性格耿直誠實,眼裡容不下沙子,對於一些不好的現象,他總是敢於對靈帝直言相諫。這樣,他頂撞靈帝的次數多了,靈帝漸漸討厭起他來。再加上靈帝身邊的宦官也對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靈帝面前進讒言說他目無皇上,驕傲自大,早晚會有謀反的可能,蔡邕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他自知已成了靈帝的眼中釘、肉中刺,隨時有被加害的危險,於是就打點行李,從水路逃出了京城,遠遠來到吳地,隱居了起來。

蔡邕愛好音樂,他本人也通曉音律,精通古典,在彈奏中如有一點小小的差錯,也逃不過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彈琴,對琴很有研究,關於琴的選材、製作、調音,他都有一套精闢獨到的見解。從京城逃出來的時候,他捨棄了很多財物,就是一直捨不得丟下家中那把心愛的琴,將它帶在身邊,時時細加呵護。

在隱居吳地的那些日子裡,蔡邕常常撫琴,借用琴聲來抒發自己壯志難酬反遭*的悲憤和感嘆前途渺茫的悵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裡撫琴長嘆,女房東在隔壁的灶間燒火做飯,她將木柴塞進灶膛裡,火星亂蹦,木柴被燒得“噼裡啪啦”地響。

忽然,蔡邕聽到隔壁傳來一陣清脆的爆裂聲,不由得心中一驚,抬頭豎起耳朵細細聽了幾秒鐘,大叫一聲“不好”,跳起來就往灶間跑。來到爐火邊,蔡邕也顧不得火勢的人,伸手就將那塊剛塞進灶膛當柴燒的桐木拽了出來,大聲喊道:“快別燒了,別燒了,這可是一塊做琴的難得一見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燒傷了,他也不覺得疼,驚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搶救及時,桐木還很完整,蔡邕就將它買了下來。然後精雕細刻,一絲不苟,費盡心血,終於將這塊桐木做成了一張琴。這張琴彈奏起來,音色美妙絕倫,蓋世無雙。

這把琴流傳下來,成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