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個意思。而“姜太公雖曰垂釣,意豈在魚乎?”他不為錦鱗,只釣王侯,“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他垂釣的樣子又很滑稽,背向河水,且又將直鉤離水面三尺。他是一個仁慈、公正的人,如果魚兒跳出水面三尺來上鉤,那就怪魚兒自己了。他認為,曲中取魚非大丈夫所為,意在守青山而得路,撥陰霾而騰霄。
佇立溪水邊,我由衷地佩服古代大賢人的性情。腳下的釣魚臺是塊花崗岩,從兩道深深的膝印可以想到,老人多麼耐得寂寞,年近黃昏卻矢志不移,這恐怕是大器晚成者的奧秘了。悠悠九載之後的某一天,姜太公終於釣得一條大鯉魚,當然也是願者上鉤的不凡角色。遂剖開魚腹,卻從中滾出一塊雞蛋大小的石頭。釣者順手丟棄,石頭竟飛至一塊開闊地,小頭在下,大頭朝天,變成一隻大碗的樣子立住了。且越變越大,擎於而立,石上閃爍著“孕璜遺璞”四個大字。璜是一種玉的名字,有發祥之徵兆,如今遊人多向“大鷲石”上丟石子,祈求賜福得子,並且說此神石乃在長。
姜太公垂釣得璜,一傳十,十傳百,驚動了當朝的周文王,遂來造訪。兩人飲酒泉水邊,談道論世,話語十分投機。八旬老翁侃侃而談,一整套的強國富民良策,讓文王大為歡喜,只恨相見恨晚,請他出山輔佐周朝。文王將姜太公扶上車輦,親自駕轅拉車,姜太公也不謙讓推辭。不料車輦行至一處,車繩突然斷了。姜太公問:“你拉我多少步?”文王說:“八百零八步。”姜太公笑了:“我保你八百零八年的江山。”
自此,姜太公輔佐周朝,伐商滅紂,國泰民安,天下大治。周朝也果真待續了八百多年,有後人賦詩道:“白髮蒼茫釣渭濱,宅心非是為金鱗,絲綸昔日長多少,牽制周家八百春”。
大釣本無鉤,它悠然物外,卻垂於乾坤。懷才不遇者在這裡應該受到慰藉,樵夫也不敢失笑大賢了。
這條叫做磻溪的小河,從秦嶺流來,匯入了渭水。
十一 寶雞
寶雞,有人把它稱為古絲綢之路的第二站。西出長安後,經咸陽的陶化驛、興平的馬嵬驛、扶風驛、龍尾驛、岐山的石豬驛、鳳翔府驛,到達陝甘交界的隴縣。從扶風開始,就進入了寶雞境內。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樞紐。
這裡的古代文化遺存很豐富,是周秦文明的發祥地,也是諸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地,有“青銅器之鄉”的美譽。相傳是炎帝的出生地,渭河南岸的峪泉村有神農祠遺址。神農鄉有天台山,如今是森林公園,有關神農、老子等名勝古蹟多處。炎帝神農遍嘗百草,為人類除瘟驅病,140歲時還登上天台山挖草嘗藥,因誤嘗毒草“火焰子”而肝腸寸斷,死於老君頂上。北首嶺新石器遺址就在金陵河西岸的臺地上,屬仰韶文化晚期。
寶雞古稱陳倉,即劉邦從漢中進攻關中的項羽“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發生地。陳倉原有二城,一是上城,在鬥雞臺東北,為秦武公所築,用來祀祭雞峰山上的古雞;二是下城,在上城以東,為三國時魏將抗拒諸葛亮而築。漢初韓信暗渡陳倉後,曾屯兵於城西凹地,旁邊有馬跑泉。陳倉峪高屋建瓴,雖遺址殘餘,其氣勢仍很壯觀。
我上過金臺觀多次,為明代道人張三丰修道處,現在陳列有許多西周先秦時期精美的銅器。站在這裡,可以俯瞰市景,山川河流盡收眼底。
這裡是八百里秦川的西盡頭,西去列車在這裡分為兩岔,一條繼續向西,經天水抵蘭州,一條則折向南行,穿越秦嶺,通往蜀地成都。一邊是古絲綢之路,一邊是李白所吟詠的“難於上青天”的蜀道。
秦嶺是中國南北方的分水嶺,北邊水系為黃河,南邊水系注入長江。東西綿延千里的秦嶺,自潼關至寶雞,峰巒疊障,南北寬度也有三四百里。僅在太白主峰方圓百里間,便有九條海拔上千米的山嶺,從南向北依次是大散嶺、秦嶺、太白嶺、興隆嶺、牛嶺、鳳嶺、柴關嶺、馬道嶺、土地嶺,且均為古今必經之路。當年,狂放不羈、仗劍遠遊的李白來到大散關,詠歎道:“峭仞奔霆會益門,亂峰中鳧一絲行,更登大散嶺頭望,無數群山此處迎。”可見大散關只所以被稱為“秦蜀襟喉”、“川陝鎖鑰”的險峻。古隘口只有10米寬窄,地處空谷,峭壁懸崖,“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從秦漢至隋唐,爭奪大散關的戰事有數十次之多,韓信、諸葛亮、唐玄宗、黃巢義軍、金兀朮等將相天子、一代豪傑,都曾經在大散關留下或悲烈或落寞的故事。朝南去,還有武休關、五丁關、劍門關,橫在入川的崇山峻嶺之中。
而向西的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