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8章 明珠電影節(三)

和絕大部分電影節一樣,明珠電影節也是兩週的時間。其中第一週是固定的“影評人週”,這個時候能來觀影的觀眾一般都是各大報刊的影評人或影劇線資深記者。之所以有個影評人週,通常也是為了磨合電影節。畢竟影評人週的話,觀眾人數有限,算是電影節的“測試版”。

不過對於參展的電影導演及發行公司來說,影評人週是非常關鍵的一週。首先影評人本身就具有話語權,他們的一句點評可比成百上千的觀眾點評要影響力廣泛;其次,影評人看完之後除了會在各家的報刊發表影評之外,他們還有個任務就是為場刊投票,這可是接下來觀眾的觀影指南;最後,一般在電影節頒發大獎之前,影評人協會也會推出影評人獎。

雖然影評人獎不一定代表最後的各大獎項歸屬,但是這也是非常具有參考意義的風向標獎項。故而對於矢志拿獎的電影發行公司來說,遊說工作的重點來了。

電影獎都是投票投出來的,只是根據投票人的規模可以分為三類:投票人規模最小的就是所謂的評審獎,也就是各大電影節,大概十來個(甚至更少)的評委聚在一起,然後投票;投票人規模較大的就是所謂的工會獎,導演協會獎啊、演員工會獎什麼的,都是由各大公會成員投票來決定;規模最大的就是所謂的全民票選獎,比如青少年選擇獎、人民選擇獎什麼的。

電影節獎項因為投票樣本少,所以觀眾喜好和評委喜好往往不在一個世界,而且一般當年的評審主席的口味就決定了當年哪些風格的電影會得獎。全民票選獎雖然投票樣本多,但是基本上都是票房大片的天下,觀眾只追求大場面、大製作、大卡司,其他什麼藝術啊、技術啊,統統不管。

工會獎相對來說就比較兼顧商業和藝術,因為大家都投自己專業的範疇,所以對影片的好壞大家是有標準的。通常技術類獎項會偏向商業片,而演技類獎項則會偏向藝術片。不過工會獎的壞處也是很明顯的,就是容易出現“圈子獎”。你是這個圈子的,那麼你的作品就容易得獎;如果你不是這個圈子的,那麼你就不容易得獎。

奧斯卡當年就是因為口味太偏向好萊塢,於是才有了金球獎;後來金球獎又被批評太好萊塢,於是又誕生了金衛星獎。說白了就是被排擠的小圈子不甘心失去話語權,於是乾脆跳出來另外組個獎。

因此電影節正獎之前的影評人獎說白了就是個超級大的安慰獎,安慰那些因為評委口味而被放棄的優秀影片。一般來說,影評人們為了凸顯自己的能力,一定會選擇和正獎口味相反的影片,故而也算是對整個電影節的平衡吧。不過李瑋可不是衝著影評人大獎而來的,他是來和影評人們搞好關係的。

影評人這個群體對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來說是又愛又恨,愛的是人家一杆筆能將你壓箱底的爛片送上藝術片標杆這樣的地位;恨的是人家又是一杆筆將你辛辛苦苦做出來的商業大片貶得一文不值。因此製片方和發行方和影評人之間的關係是十分微妙的,互相離不開又互相看不爽,但是必要的時候還是會互相溝通溝通。

影評人很清楚,製片方和發行方手裡握有的輿論武器是自己無法抵抗的,真要逼急了人家,人家定點“清除”自己的影響力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同時製片方和發行方也很清楚,只要電影這個產業還存在,那麼影評人這個職業就不會消失。既然都要被罵,那麼找個相熟的可能情況會好一點。

所以在影評人週的時候,絕大部分大型電影發行公司都會舉行酒會等社交派對邀請影評人參加。這就是符合法律規定的“公開行賄”,畢竟有吃有玩又有拿的酒會之後,影評人的筆桿子多少還是會軟化一點。因此,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

麒麟影業也不例外,麒麟影業集團是一個包含電影製作、發行以及特效、動畫、家庭娛樂於一身的大型電影產業集團。所以對於麒麟影業來說,每年舉辦這麼幾次酒會壓根就不算什麼負擔,都是制定預算的時候已經算在公關費用裡的正常開支。由於這次是李瑋親自前來電影節督場,故而麒麟影業立刻將酒會的檔次拉高了好幾個層級。不僅在香格里拉酒店安排了專門的晚宴,還特意包下了一個慢搖酒吧作為大家社交的場所。

李瑋當然只會出現在晚宴,如果還出現在愛慢搖吧就顯得有些另類了。不管李瑋多年輕,大家都無法忽視他身為全球第三大娛樂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的身份。如果李瑋在場的話,不僅影評人們沒有辦法放下架子,麒麟影業的市場公關人員也沒有辦法放開。故而李瑋僅僅在晚宴敬了一圈酒之後,就果斷先撤離了。在回酒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