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普通人員來說,要走幾個人完全沒有關係,按人才市場的規則就是同樣的錢請得到人就行了。但掌握技術、掌握關係、有領袖形象的人走幾個問題就大了。這可不是杞人憂天呵。
二是責任沒有落到人頭上,人人都在負責,人人都不負責,主人翁意識極端淡薄。
因為我們身處其中,所以很快找到癥結。於是一種叫“共享經濟”的東西就在王長清辦的長青飼料廠裡實行了。
王老闆搞的那套就是核心層依其在公司的價值給予股權,讓公司主要操心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態工作。理由是我幫他找的,即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剩餘價值是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創造的”。因此,代表可變資本的勞動者,起碼現階段公司操心層應該參與剩餘價值分配,擁有分配權,即股權。
這樣一來,一向公認的股權認定辦法,即資金、裝置、場地等折算成資本參與股權分配辦法就被打破了。
1988年9月5日,小平同志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企業界解決了技術入股問題。管理入股仍然沒有解決。怎麼辦?能突破嗎?
人家王長清當時已經差不多60歲的人了,剛從新津縣一個鄉黨委書記的崗位上退下來,卻把這個“砍”邁過去了。
有些國內同僚看不慣美國等國家大型企業給職業經理人動輒發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年薪,認為沒有必要。現在都還有人對善經營會管理,兢兢業業的大型企業經理人多得一點年薪“紅眼”。可知,企業系統是誰在控制局面,是誰在啟動航程,是誰在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