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改革的本質
化肥廠不養閒人,這是朱代東在會上強調的重點,化肥廠要重新生產,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是必然的,雖然這可能會很痛苦,但正如分挽前的陣痛,痛苦過分,但痛苦過分,就是幸福來臨。
對於中國的改革,朱代東一開始也是迷惘。中國現在正處在什麼樣的歷史時期?中國改革的實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在改革初期曾經是清晰的。但隨著改革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被捲入其中,隨著歷史的車輪一起滾動,事件不再有旁觀者,認識被打上情感、利益、處境和立場的印記。
於是,清晰的圖景不再清晰,開始變得模糊。在此過程中,大多數知識分子都自覺不自覺充當了各種利益的代言人,不能或不願跳出來。這也是為什麼開始有假專家,或是專家說假話的原因,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自覺或不自覺的充當了別人的急先鋒。從改革開放伊始一直到現在,思想的紛紜由此而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中國的改革真正開始於太祖代的終結,正象所有高度集權的國家機器一樣,在憑藉強大的資源動員能力,經歷了1950年代短暫的經濟高速增長後,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其弊端逐漸裸露出來。一方面,高度集中的資源動員能力,其效率取決於民心的凝聚力和民眾的奉獻精神,但民眾的這種“心醉神迷”狀態是不可持續的,只能奏效於一時。
隨著權力的集中運用而來的是權力本身的腐化以及民心的逐漸冷卻渙散,經濟執行陷入不可救藥的低效率中,比如化肥廠近二千人,實際幹事的只有六百不到,而這其中的髒、苦、累活都還是由臨時工來完成,短缺型經濟由此而生也不奇怪。
另一方面,這種高度集中的平均主義運轉模式,由於缺乏階級分化,阻塞了社會分工,其經濟活動的增值效率很低,以至於當資源動員的力量運用到一個極限後,經濟增長就後繼乏力,經濟發展的引擎熄火,再也找不到新的推動力。於是國困民窮,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越拉越遠。
這也是為什麼,建國初期,化肥廠會如此紅火,當時工人階級的熱情是真正發自內心,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凝聚力和奉獻精神慢慢被私利所取代,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浮於事,機構臃腫,行管幹部捧茶杯、營銷人員打瞌睡、夜班工人開空車的情況司空見慣也就不稀奇。資源被大量浪費,人員效率極為低下,所有企業都依附於國家身上,使得中國這個巨人的步伐越來越緩慢,相比其他國家的發展,我國越來越落後也不奇怪。
正是在這種山重水複疑無路中,總設計師開始了他的改革。對於總設計師,朱代東是萬分欽佩的,他曾經下大功夫研究過總設計的理論。作為現實主義政治家,老人家並不是歷史目的論者,他並不相信什麼歷史必然規律或普世道路。他只是從人類已有的經驗教訓出發,為當時的中國選擇了一條現實可行的路,一種可以走出困境的發展模式。
這是中國改革和社會轉型的開始!
老人家的轉型戰略,發韌於1979年改革之初,在實踐中逐漸成熟清晰,到前年南巡講話時終於大成圓滿。從那時起,中國今後要走的路就很清楚了,清楚得不可能讓人發生誤解。後來者也難以逆轉這一程序,只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有限調整和修正。
這種轉型戰略可概括為:經濟先行,政治緩行的改革。這也是為什麼,朱代東一心要捕在經濟工作中,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可不是講著玩的。經濟改革的實質是:在資源配置上,以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在產權形式上,以私有制經濟取代公有制經濟;在財富分配上,以階級分化取代平均主義。
朱代東認為,這是中國在歷經幾十年狂亂、迷惘和碰壁的痛苦後,在血與淚的洗禮中,重新找出的唯一可行之路。其中,除了經濟改革的第一層含義外,其它三層在今天都還只宜做不宜說。
但只要承認了第一點,後面三點就是邏輯的必然。這四者四位一體,不可分割。不能設想,現實中能夠運轉公有制的市場經濟或平均主義的市場經濟。
既然要從公有制中化生出私有制經濟,財富分配的傾斜和集中就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要變平均主義為階級社會,貧富分化也是必然的。在中國這種整體經濟發展程度不高的國家,這種轉型和分化,必然要有部分人承擔犧牲,為全社會理順結構、輕裝前進承受痛苦。
如果還象原來那樣,將所有人綁在一起,就只能重複過去平均主義的老路。這可能符合許多人一時的願望,但對於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