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朝廷改封左衛大將軍千乘王武攸暨為定王。
'11'立故太子賢之子光順為義豐王。
'11'朝廷立原太子李賢的兒子李光順為義豐王。
'12'甲子,太后命始祖墓曰德陵,睿祖墓曰喬陵,嚴祖墓曰節陵,肅祖墓曰簡陵,烈祖墓曰靖陵,顯祖墓曰永陵,改章德陵為昊陵,顯義陵為順陵。
'12'甲子(二十二日),太后下令稱始祖墓為德陵,睿祖墓為喬陵,嚴祖墓為節陵,肅祖墓為簡陵,烈祖墓為靖陵,顯祖墓為永陵,改章德陵為昊陵,顯義陵為順陵。
'13'追復李君羨官爵。
'13'朝廷追復李君羨的官職爵位。
'14'夏,四月,壬寅朔,日有食之。
'14'夏季,四月,壬寅朔(初一),出現日食。
'15'癸卯,制以釋教開革命之階,升於道教之上。
'15'癸卯(初二),太后下令,因佛教為朝代的改換開闢階梯,把它的地位提高到道教之上。
'16'命建安王攸宜留守長安。
'16'朝廷命令建安王武攸宜留守長安。
'17'丙辰,鑄大鐘,置北闕。
'17'丙辰(十五日),朝廷鑄大鐘,放置在宮殿北門外的闕樓上。
'18'五月,以岑長倩為武威道行軍大總管,擊吐蕃,中道召還,軍竟不出。
'18'五月,朝廷任命岑長倩為武威道行軍大總管,進擊吐蕃,中途又將他召還,軍隊最終沒有出征。
'19'六月,以左肅政大夫格輔元為地官尚書,與鸞臺侍郎樂思晦、鳳閣侍郎任知古並同平章事。思晦,彥之子也。
'19'六月,朝廷任命左肅政大夫格輔元為地官尚書,與鸞臺侍郎樂思晦、鳳閣侍郎任知古一併任同平章事。樂思晦是樂彥的兒子。
'20'秋,七月,徙關內戶數十萬以實洛陽。
'20'秋季,七月,朝廷遷移關中地區數十萬戶充實洛陽。
'21'八月,戊申,納言武攸寧罷為左羽林大將軍;夏官尚書歐陽通為司禮卿兼判納言事。
'21'八月,戊申(初十),納言武攸寧被罷免為左羽林大將軍;夏官尚書歐陽通任司禮卿兼判納言事務。
'22'庚申,殺玉鈐衛大將軍張虔勖。來俊臣鞫虔勖獄,虔勖自訟于徐有功;俊臣怒,命衛士以刀亂斫殺之,梟首於市。
'22'庚申(二十二日),朝廷殺玉鈐衛大將軍張虔勖。來俊臣審訊張虔勖案件,張虔勖自己向徐有功申訴;來俊臣大怒,命令衛士亂刀砍死他,懸掛腦袋在鬧市示眾。
'23'義豐王光順、嗣雍王守禮、永安王守義、長信縣主等皆賜姓武氏,與睿宗諸子皆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餘年。守禮、守義,光順之弟也。
'23'義豐王李光順、嗣雍王李守禮、永安王李守義、長信縣主等都賜姓武氏,與睿宗諸子都幽禁在宮中,十幾年不出宮門。李守禮、李守義是李光順的弟弟。
'24'或告地官尚書武思文初與徐敬業通謀;甲子,流思文於嶺南,複姓徐氏。
'24'有人告發地官尚書武思文當初與他侄兒徐敬業串通謀反;甲子(二十六日),流放武思文於嶺南,恢復本姓徐氏。
'25'九月,乙亥,殺岐州刺史雲弘嗣。來俊臣鞫之,不問一款,先斷其首,乃偽立案奏之,其殺張虔勖亦然。敕旨皆依,海內鉗口。
'25'九月,乙亥(初八),朝廷殺岐州刺史雲弘嗣。來俊臣審訊他,不問一句口供,先砍下他腦袋,然後偽造案情上奏,殺張虔勖時也採取這種辦法。太后的諭旨都照準,天下人都閉口不敢說話。
'26'鸞臺侍郎、同平章事傅遊藝夢登湛露殿,以語所親,所親告之;壬辰,下獄,自殺。
'26'鸞臺侍郎、同平章事傅遊藝做夢登上湛露殿,事後告訴了親近的人,親近的人告發他;壬辰(二十五日),他被捕入獄,自殺身亡。
'27'癸巳,以左羽林衛大將軍建昌王武攸寧為納言,洛州司馬狄仁傑為地官侍郎,與冬官侍郎裴行本並同平章事。太后謂仁杰日:“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譖卿者名乎?”仁杰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請改之;知臣無過,臣之幸也,不願知譖者名。”太后深嘆美之。
'27'癸巳(二十六日),朝廷任命左羽林衛大將軍建昌王武攸寧為納言,洛州司馬狄仁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