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奏防禦使劉審交卒。吏民詣闕上書,以審交有仁政,乞留葬汝州,得奉事其丘壟,詔許之。州人相與聚哭而葬之,為立祠,歲時享之。太師馮道曰:“吾嘗為劉君僚佐,觀其為政,無以逾人,非能減其租賦,除其徭役也,但推公廉慈愛之心以行之耳。此亦眾人所能為,但他人不為而劉君獨為之,故汝人愛之如此。使天下二千石皆效其所為,何患得民不如劉君哉!”
'10'丁亥(十九日),汝州奏報防禦使劉審交去世。當地官吏百姓到朝廷上書,以劉審交生前有仁政的理由,懇求將其屍體留葬在汝州,以便能夠侍奉他的墳墓,後漢隱帝下詔准許。汝州百姓相互聚集在一起痛哭,安葬了劉審交,為他建立祠堂,按時舉行祭祀。太師馮道說:“我曾經做過劉君的同僚,看他的為政,沒有超過別人的地方,不能削減租賦,免除徭役,只是能推廣公正廉潔慈善仁愛的心並且實行罷了。這也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只是別人不做而只有劉君一人去做了,所以汝州百姓如此愛戴他。倘若天下各地方長官都能仿效劉君的作為,何患不像劉君那樣獲得民心呢!”
'11'甲午,吳越丞相、昭化節度使、同平章事杜建徽卒。
'11'甲午(二十六日),吳越丞相、昭化節度使、同平章事杜建徽去世。
'12'乙未,以前永興節度使趙匡贊為左驍衛上將軍。
'12'乙未(二十七日),後漢隱帝任命前永興節度使趙匡贊為左驍衛上將軍。
'13'三月,丙午,嘉慶節,鄴都留守高行周、天平節度使慕容彥超、泰寧節度使符彥卿、昭義節度使常思、安遠節度使楊信、安國節度使薛懷讓、成德節度使武行德、彰德節度使郭謹、保大留後王饒皆入朝。
'13'三月,丙午(初九),是後漢隱帝的生日嘉慶節,鄴都留守高行周、天平節度使慕容彥超、泰寧節度使符彥卿、昭義節度使常思、安遠節度使楊信、安國節度使薛懷讓、成德節度使武行德、彰德節度使郭謹、保大留後王饒,都進京入朝祝壽。
'14'甲寅,詔營寢廟於高祖長陵、世祖原陵,以時致祭。有司以費多,寢其事,以至國亡,二陵竟不沾一奠。
'14'甲寅(十七日),後漢隱帝下詔在高祖西漢劉邦的長陵、世祖東漢劉秀的原陵營建寢廟,按時舉行祭祀。有關承辦部門因為費用大,擱置了這件事,直到後漢滅亡,這兩處陵墓始終沒有享受過一次祭奠。
'15'壬戌,徙高行周為天平節度使,符彥卿為平盧節度使;甲子,徙慕容彥超為泰寧節度使。
'15'壬戌(二十五日),後漢隱帝調任高行周為天平節度使,符彥卿為平盧節度使;甲子(二十七日),調任慕容彥超為泰寧節度使。
'16'永安節度使折從阮舉族入朝。
'16'永安節度使折從阮全家族進京入朝。
'17'夏,四月,戊辰朔,徙薛懷讓為匡國節度使,庚午,徙折從阮為武勝節度使,壬申,徙楊信為保大節度使,徙鎮國節度使劉詞為安國節度使,永清節度使王令溫為安遠節度使。李守貞之亂,王饒潛與之通,守貞平,眾謂饒必居散地;及入朝,厚結史弘肇,遷護國節度使,聞者駭之。
'17'夏季,四月,戊辰朔(初一),調任薛懷讓為匡國節度使,庚午(初三),調任折從阮為武勝節度使,壬申(初五),調任楊信為保大節度使,調任鎮國節度使劉詞為安國節度使,永清節度使王令溫為安遠節度使。河中李守貞叛亂,王饒暗中與他勾結,李守貞叛亂被平息,眾人以為王饒必定要被貶為冗散閒官;但待到進京入朝,他用重金結交史弘肇,竟升任為護國節度使,聽說此事的人都大為驚駭。
'18'楊求解樞密使,帝遣中使諭止之。宣徽北院使吳虔裕在旁曰:“樞密重地,難以久居,當使後來者迭為之,相公辭之是也。”帝聞之,不悅,辛巳,以虔裕為鄭州防禦使。
'18'楊請求解除自己樞密使的職務,後漢隱帝派遣宮中使者告諭阻止他。宣徽北院使吳虔裕在楊身旁說:“樞密院為政務重地,難以長久停留,應當讓後來的人輪流擔任,相公辭去樞密使的要求是對的。”隱帝聽說此話,很不高興,辛巳(十四日),任命吳虔裕為鄭州防禦使。
'19'朝廷以契丹近入寇,橫行河北,諸藩鎮各自守,無捍禦之者,議以郭威鎮鄴都,使督諸將以備契丹。史弘肇欲威仍領樞密使,蘇逢吉以為故事無之,弘肇曰:“領樞密使則可以便宜從事,諸軍畏服,號令行矣。”帝卒從弘肇議。弘肇怨逢吉異議,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