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來俊臣誣告冬官尚書蘇,說他在魏州時與琅邪王李衝串通謀反。夏季,四月,乙未(疑誤),他被處死。
'12'五月,癸丑,棣州河溢。
'12'五月,癸丑(二十五日),棣州河水氾濫。
'13'秋,九月,丁亥朔,日有食之。
'13'秋季,九月,丁亥朔(初一),出現日食。
'14'魏王承嗣等五千人表請加尊號曰金輪聖神皇帝。乙未,太后御永珍神宮,受尊號,赦天下。作金輪等七寶,每朝會,陳之殿庭。
'14'魏王武承嗣等五千人上表請求太后加尊號為金輪聖神皇帝。乙未(初九),太后到永珍神宮,接受尊號,赦免天下罪人。朝廷製作金輪等七寶,每次朝會,都陳列在殿庭。
庚子,追尊昭安皇帝曰渾元昭安皇帝,文穆皇帝曰立極文穆皇帝,孝明高皇帝曰無上孝明高皇帝;皇后從帝號。
庚子(十四日),朝廷追尊昭安皇帝為渾元昭安皇帝,文穆皇帝為立極文穆皇帝,孝明高皇帝為無上孝明高皇帝;皇后的尊號與帝號相同。
'15'辛丑,以文昌左丞、同平章事姚為司賓卿,罷政事;以司賓卿萬年豆盧欽望為內史,文昌左丞韋巨源同平章事,秋官侍郎吳人陸元方為鸞臺侍郎、同平章事。臣源,孝寬之玄孫也。
'15'辛丑(十五日),朝廷任命文昌左丞、同平章事姚為司賓卿,罷除相職;任命司賓卿萬年人豆盧欽望為內史,文昌左丞韋巨源為同平章事,秋官侍郎吳人陸無方為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韋巨源是韋孝寬的玄孫。
延載元年(甲午、694)
延載元年(甲午,公元694年)
'1'正月,丙戌,太后享永珍神宮。
'1'正月,丙戌(初一),太后在永珍神宮祭祀。
'2'突厥可汗骨篤祿卒,其子幼,弟默啜自立為可汗。臘月,甲戌,默啜寇靈州。
'2'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篤祿去世,他的兒子年幼,他的弟弟阿史那默啜自立為可汗。臘月,甲戌(十九日),阿史那默啜侵擾靈州。
'3'室韋反,遣右鷹揚衛大將軍李多祚擊破之。
'3'室韋反叛,唐朝派遣右鷹揚衛大將軍李多祚擊敗他們。
'4'春,一月,以婁師德為河源等軍檢校營田大使。
'4'春季,一月,朝廷任命婁師德為河源等軍檢校營田大使。
'5'二月,武威道總管王孝傑破吐蕃論贊刃、突厥可汗子等於冷泉及大嶺,各三萬餘人,碎葉鎮守使韓思忠破泥熟俟斤等萬餘人。
'5'二月,武威道總管王孝傑在冷泉及大嶺打敗吐蕃論贊刃、突厥可汗子等各三萬多人。碎葉鎮守使韓思忠打敗泥熟俟斤等一萬餘人。
'6'庚午,以僧懷義為代北道行軍大總管,以討默啜。
'6'庚午(十六日),朝廷任命和尚懷義為代北道行軍大總管,以討伐阿史那默啜。
'7'三月甲申,以鳳閣舍人蘇味道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李昭德檢校內史。更以僧懷義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以李昭德為長史,蘇味道為司馬,帥契明、曹仁師、沙吒忠義等十八將軍以討默啜,未行,虜退而止。昭德嘗與懷義議事,失其旨,懷義撻之,昭德惶懼請罪。
'7'三月,甲申(初一),朝廷任命鳳閣舍人蘇味道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李昭德為檢校內史;又任命和尚懷義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以李昭德為長史,蘇味道為司馬,率領契明、曹仁師、沙吒忠義等十八將軍以討伐阿史那默啜,還沒有出發,因敵人退走而停止出兵。李昭德曾與和尚懷義商議事情,不符合他的心意,被懷義鞭打,李昭德恐懼請罪。
'8'夏,四月,壬戌,以夏官尚書、武威道大總管王孝傑同鳳閣鸞臺三品。
'8'夏季,四月,壬戌(初九),朝廷任命夏官尚書、武威道大總管王孝傑為同鳳閣鸞臺三品。
'9'五月,魏王承嗣等二萬六千餘人上尊號曰越古金輪聖神皇帝。甲午,御則天門樓受尊號,赦天下,改元。
'9'五月,魏王武承嗣等二萬六千餘人給太后上尊號為越古金輪聖神皇帝。甲午(十一日),太后駕臨則天門城樓接受尊號,大赦天下罪人,更改年號。
'10'天授中,遣監察御史壽春裴懷古安集西南蠻。六月,癸丑,永昌蠻酋薰期帥部落二十餘萬戶內附。
'10'天授年間,朝廷派遣監察御史壽春人裴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