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義武節度使張在鎮十五年,為幽、鎮所憚;及有疾,請入朝,朝廷未及制置,疾甚,戒其子元益舉族歸朝,毋得效河北故事。及薨,軍中欲立元益,觀察留後李士季不可,眾殺之,又殺大將十餘人。壬申,以易州刺史李仲遷為義武節度使。義武馬軍都虞候何清朝自拔歸朝,癸酉,以為儀州刺史。
'13'義武節度使張在任十五年,和他鄰接的幽州、鎮州兩個割據藩鎮十分懼怕他。等到他有病時,請求朝廷批准自己離職赴京。朝廷尚未來得及安排由誰代替他的職務,張已經病重,於是,告誡兒子張元益率全族人返歸京城,不準效法河北藩鎮的慣例,繼承節度使的職務。張去世後,義武的將士打算擁立張元益為節度使,觀察留後李士季反對,被將士殺死,同時,又殺大將十幾人。壬申(十七日),唐文宗任命易州刺史李仲遷為義武節度使。義武馬軍都虞候何清朝率兵歸順朝廷,癸酉(十八日),被任命為儀州刺史。
'14'朝廷以義昌節度使李彥佐在鎮久,甲戌,以德州刺史劉約為節度副使,欲以代之。
'14'朝廷鑑於義昌節度使李彥佐任職太久,甲戌(十九日),任命德州刺史劉約為義昌節度副使,準備讓他代替李彥佐。
'15'開成以來,神策將吏遷官,多不聞奏,直牒中書令覆奏施行,遷改殆無虛日。癸未,始詔神策將吏改官皆先奏聞,狀至中書,然後檢勘施行。
'15'自從開成年以來,神策軍軍將和下屬官吏升遷,大多不向文宗上奏請求批准,而由神策軍直接行文到中書省,中書省複核後便予以施行,以至神策軍軍將和下屬官吏遷升官爵,幾乎沒有一日停止。癸未(二十八日),唐文宗下詔,命令今後神策軍軍將和官吏遷升官爵,一律首先上奏,待奏摺批准送遞中書省複核後再予以施行。
'16'冬,十月,易定監軍奏軍中不納李仲遷,請以張元益為留後。
'16'冬季,十月,義武監軍奏報:軍中將士不予接受新任節度使李仲遷,請求任命張元益為留後。
'17'太子永猶不悛,庚子,暴薨,諡曰莊恪。
'17'皇太子李永仍不改過自新,庚子(十六日),突然去世。朝廷贈他諡號為莊恪。
'18'乙巳,以左金吾大將軍郭為寧節度使。
'18'乙巳(二十一日),唐文宗任命左金吾大將軍郭為寧節度使。
'19'宰相議發兵討易定。上曰:“易定地狹人貧,軍資半仰度支。急之則靡所不為,緩之則自生變。但謹備四境以俟之。”乃除張元益代州刺史。頃之,軍中果有異議,乃上表以不便李仲遷為辭,朝廷為之罷仲遷。十一月,詔俟元益出定州;其義武將士始謀立元益者,皆赦不問。
'19'宰相商議發兵征討義武。文宗說:“義武的地方狹小,百姓貧困,軍需有一半靠朝廷度支調撥供給。如果急於攻討,那麼,他們什麼事都幹得出來;如果暫緩,則內部必定發生分化。現在,只要命它的四鄰藩鎮嚴密防守,等待它的內部分化。”於是,任命張元益為代州刺史。不久,義武軍中果然產生分歧,他們上表藉口李仲遷不適宜擔任義武節度使。朝廷於是罷免李仲遷。十一月,唐文宗下詔,等張元益從定州出發,赴代州上任後,凡義武最初密謀擁立張元益的將士,一律赦免不再問罪。
'20'以義昌節度使李彥佐為天平節度使,以劉約為義昌節度使。
'20'唐文宗任命義昌節度使李彥佐為天平節度使,義昌節度副使劉約為義昌節度使。
'21'丁卯,張元益出定州。
'21'丁卯(十三日),張元益離開定州。
'22'庚午,上問翰林學士柳公權以外議,對曰:“郭除寧,外間頗以為疑。”上曰:“,尚父之侄,太后叔父,在官無過,自金吾作小鎮,外間何尤焉?”對曰:“非謂不應為節度使也。聞陛下近取二女入宮,有之乎?”上曰:“然,入參太皇太后耳。”公權曰:“外間不知,皆雲納女後宮,故得方鎮。”上俯首良久曰:“然則奈何?”對曰:“獨有自南內遣歸其家,則外議自息矣!”是日,太皇太后遣中使送二女還家。
'22'庚午(十六日),唐文宗問翰林學士柳公權,朝廷近日有什麼議論。柳公權回答說:“郭被任命為寧節度使,朝廷不少人對此很有疑問。”文宗說:“郭是尚父郭子儀的侄子,又是太皇太后的叔父,在此以前,他做官從無過失,從左金吾大將軍而轉任寧這個小地方的節度使,不知朝廷百官有何疑問?”柳公權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