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節度使,併兼任淮南節使。
'38'己未,群臣請上尊號曰乾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皇帝,許之。
'38'己未(二十一日),群臣請求上肅宗尊號為乾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皇帝,肅宗答應。
'39'史思明乘崔光遠初至,引兵大下,光遠使將軍李處拒之。賊勢盛,處連戰不利,還趣城。賊追至城下,揚言曰:“處召我來,何為不出!”光遠信之,腰斬處。處,驍將,眾所恃,既死,眾無鬥志,光遠脫身走還汴州。丁卯,思明陷魏州,所殺三萬人。
'39'史思明乘崔光遠初到魏州之機率兵大舉進攻,崔光遠派部 將李處去迎戰。由於叛軍兵勢強盛,李處連戰失利,還兵退回城中。叛兵追到城下,揚言說:“李處召我們前來,為什麼不出來呢!”崔光遠中了叛軍的離間之計,將李處腰斬處死。李處作戰勇敢,深得軍心,他死後,軍心渙散,崔光遠脫身逃回汴州。丁卯(二十九日),史思明攻陷魏州,殺死三萬人。
'40'平盧節度使王玄志薨,上遣中使往撫將士,且就察軍中所欲立者,授以旌節。高麗人李懷玉為裨將,殺玄志之子,推侯希逸為平盧軍使。希逸之母,懷玉姑也。故懷玉立之。朝廷因以希逸為節度副使。節度使由軍士廢立自此始。
'40'平盧節度使王玄志故去,肅宗派宦臣去安撫將士,並察看軍中將士想要立誰為節度使,以便授給旌節,加以任命。高麗人裨將李懷玉殺了王玄志的兒子,推立侯希逸為平盧軍使。因為侯希逸的母親是李懷玉的姑母,所以李懷玉推立他為軍使。於是朝廷任命侯希逸為節度副使。唐朝的節度使由軍中將士自行廢立從此開始。
臣光曰:夫民生有欲,無主則亂。是故聖人制禮以治之。自天子、諸侯至於卿、大夫、士、庶人,尊卑有分,大小有倫,若綱條之相維,臂指之相使,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其在《周易》,“上夫、下澤,履。”象曰:“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此之謂也。凡人君所以能有其臣民者,以八柄存乎己也。苟或舍之,則彼此之勢均,何以使其下哉!
臣司馬光曰:天下的民眾都有慾望,如果沒有君主,就會大亂。所以聖人制定禮來治理國家。從天子、諸侯以至公卿、大夫、官吏、百姓,使他們尊卑有分別,大小有次序,就如網在綱上,有條而不紊,如手臂驅使手指,無不服從,只有這樣,百姓才會服事他們的上層,在下層的人才不會有覬覦之心。《周易》說:“天尊在上,湖卑處下,這是履卦。”象辭說:“君子以此分辨上尊下卑,端正民眾的意志。”這就是上面所議論的意思。凡是作君主的,所以能夠控制他的臣民,是因為駕馭臣民的八種權柄掌握在自己手中。假如捨棄這八種權柄,那麼君臣上下就會勢均力敵,還怎麼來統治臣下呢!
肅宗遭唐中衰,幸而復國,是宜正上下之禮以綱紀四方;而偷取一時之安,不思永久之患。彼命將帥,統藩維,國之大事也,乃委一介之使,徇行伍之情,無問賢不肖,惟其所欲與者則授之。自是之後,積習為常,君臣循守,以為得策,謂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殺逐主帥,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然則爵祿、廢置、殺生、予奪,皆不出於上而出於下,亂之生也,庸有極乎!
唐肅宗逢唐朝中期大亂,有幸而復興,應該端正君臣上下之禮,以統治四方,而他卻苟且獲取一時之安,沒有想到會成為永久的禍患。任命將帥,統治地方,是國家的大事,卻僅委派一介使者,曲從於士卒的意願,不管賢能與否,只是按照軍中將士的要求授給軍權。從此以後,習以為常,而君臣還循守不變,以為是上策,這就是姑息。甚至副將士兵殺死或驅逐主帥,也不懲處他們的罪行,反而將主帥的職位援給他們。但是這樣一來,君主駕馭臣下的八種權柄爵祿、廢置、殺生、予奪,都不是出自君主,而是出於臣下,那麼天下生亂還會有個完嗎!
且夫有國家者,賞善而誅惡,故為善者勸,為惡者懲。彼為人下而殺逐其上,惡孰大焉!乃使之擁旄秉,師長一方,是賞之也。賞以勸惡,惡其何所不至乎!《書雲》:“遠乃猷。”詩云:“猷之未遠,是用大諫。”孔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為天下之政而專事姑息,其憂患可勝校乎!由是為下者常眄眄焉伺其上,苟得間則攻而族之;為上者常惴惴焉畏其下,苟得間則掩而屠之;爭務先發以逞其志,非有相保養為俱利久存之計也。如是而求天下之安,其可得乎!跡其厲階,肇於此矣。
君主治理國家,應該獎賞善舉,懲罰惡行,這樣就會勸人為善,戒人作惡。而如李懷玉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