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榮或困辱的依據,不去核實這些輿論的真假;根據好惡來決定利害關係,不考慮是否屬實;根據喜怒決定獎賞或懲罰,不去分析其中的道理。上下相 互冒犯,萬事全都混亂錯誤,因此,發表評論的人,看對方與自己交情的厚薄來決定怎樣張口說話;負有推薦官員職責的人,估量對方和自己關係的親疏而用筆寫出推薦評語;善與惡的區分,錯誤地受眾人評價的制約;功與罪的判定,也和國法的規定相矛盾。像這樣的話,就不能遵循道義去謀求利益,也無法根據道義去避開禍害。所以君子違背禮義,小人觸犯法律,奔走遊說,越職侵權,破壞法度,追求浮華,擯棄實質,爭著追求一時之利。輕視尊奉父兄的大義,而重視對待賓客的禮節,減少骨肉之間的親恩,而加重朋友之間的情誼,忘記了自己修養的原則,而追求眾人的讚譽,損傷衣食來源的農桑本業,用來滿足盛宴豪飲的慾望,饋贈禮物的人擠滿了門庭,探訪問候的人在道路上隨處可見,私人交往的書信比官府公文繁忙,處理的私事此官府公事還多,於是,流俗形成,而正道卻衰敗了。
是以聖王在上,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善惡要於功罪而不淫於譭譽,聽其言而責其事,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