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形成過程中最重要的推動力之一。
我們可以從三個非常有力而又相互補充的方面來探討音樂問題。首先是數字訊號的處理——比方說極難解決的聲音分隔問題(例如在錄下的音樂中抹去可樂罐落地的雜音)。我們也可以從音樂的認知角度進行探討——如何詮釋音樂語言,音樂欣賞的構成要素有哪些,情緒從何而來?最後,我們可以把音樂當成一種藝術表現和敘事手段——敘述一個故事,激發一些情感。所有這三個方面當仁不讓,都非常重要,它們使音樂成為完美的知性領域,讓我們能優雅地穿行於技術與表現、科學與藝術、個人世界與公眾世界之間。
假如你問擠滿整個禮堂的計算機系學生,他們當中有多少人會樂器,或有多少人認為自己愛好音樂,絕大多數人都會舉起手來。數學和音樂之間傳統的親密關係現在驚人地表現在電腦科學界和電腦駭客群體之中。媒體實驗室由於研究音樂而吸引了一批出類拔萃的計算機系學生。
美術和音樂這種兒時的嗜好,能夠讓孩子以全面的眼光來觀察和探索迄今為止還是以單一方式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浩瀚的知識世界。但是父母和社會往往有意無意地阻撓孩子發展這方面的興趣,或讓孩子只把美術和音樂當成學業攀登中緩解壓力的手段。我上學時很討厭歷史課,但卻能說出美術和建築史上所有重要的里程碑和它們的年代,而對政治事件和戰爭的年代我卻怎麼也記不住。兒子受我的遺傳,也有誦讀障礙,但卻能津津有味地把有關高空衝浪和滑雪的雜誌一字不落地看完。對有些人而言,音樂可能正是研究數學、學習物理和了解人類學的最佳途徑。
說完了上面這些,轉過頭來,我們究竟如何學習音樂呢?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的初葉,在學校練習樂器是很普遍的現象。後來,錄音技術的發展阻止了這一潮流。直到最近,才有些學校重新讓學生從製作音樂中來學習音樂,而不只是靠聽音樂來學習。讓幼小的孩子利用電腦學習音樂有很大的好處,因為電腦能提供五花八門的入門途徑。電腦不會限制有天分的孩子接觸音樂的機會。孩子可以藉助各種不同的方式,透過電腦來體驗音樂,音樂遊戲、聲音資料磁帶和本身可控制的數字聲音,只是其中的幾個例子而已。視覺感奇佳的孩子,甚至還會希望發明出看見音樂的方法。電子藝術
電腦和藝術第一次碰面時,會給雙方都帶來惡果。其中一個原因是機器的印記太強烈了,在全息藝術或立體電影中,電腦的表現往往壓過了藝術原來意欲表達的內涵。科技就好像法國調料醬中的胡椒一樣,電腦味道太強的結果,反而喧賓奪主,掩蓋了藝術表現中最微妙的訊號。
毫不奇怪,在音樂和表演藝術中,電腦和藝術表現得最為相得益彰。因為在這兩個領域中,藝術作品的表現、傳播和體驗都能在技術上很容易地融合在一起。作曲家、表演者和觀眾都可以進行數字控制,如果荷比。漢考克(HerbieHancock)在網際網路絡上推出他的下一部作品,那就好比在一個擁有2000萬個座位的劇場中演奏,而且每位聽眾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改變音樂的表現。對有些人而言,只要單純調節音量就可以了。有些人則可能把音樂轉換成卡拉OK。其他人甚至會調整它的酬。
數字化高速公路將使“已經完成、不可更改的藝術作品”的說法成為過去時。給蒙娜。麗莎(MonaLisa)臉上畫鬍子只不過是孩童的遊戲罷了。在網際網路絡上,我們將能看到許多人在“據說已經完成”的各種作品上,進行各種數字化操作,將作品改頭換面,而且,這不盡然是壞事。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藝術表現方式得以更生動和更具參與性的新時代,我們將有機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來傳播和體驗豐富的感官訊號。這種新方式不同於讀一頁書,也比到盧浮宮(Louvre)實地遊覽更容易做到。網際網路絡將成為全世界藝術家展示作品的全球最大的美術館,同時也是直接把藝術作品傳播給人們的最佳工具。
當數字化藝術家提供了改編作品的手段時,他們同時也開創了數字化藝術發展的大好契機。儘管這種做法似乎把重要的藝術作品全然世俗化了——就好像把斯泰肯的所有照片都印到明信片上,或是把瓦霍爾(AndyWarho1,1928一1987)的所有作品都變成裝飾藝術一樣。關鍵是,數字化使我們得以傳達藝術形成的過程,而不只是展現最後的成品。這一過程可能是單一心靈的迷狂幻想、許多人的集體想象或是革命團體的共同夢想。離經叛道者的沙龍
媒體實驗室最初的想法是把人性化介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