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湖脈學》,除了基於上述《脈訣》鄙陋,脈理竟昧;月池

翁所著,淺學不易窺造這兩個原因外,實際上還由於長期以來醫家的臨證經

驗對脈學已有所發展,急待認真加以總結,用新的科學內容去充實《脈經》,

建立新的脈學體系。王叔和撰《脈經》的旨趣,主要是由繁入簡,從《內》、

《難》中數十,以致上百項脈象中,去其重複,選其重點,歸納為二十四脈。

以簡御繁,這當然是對脈學的重要發展。實踐表明,到了明代中葉,二十四

脈已不足以概括《內》、《難》以來切脈的基本經驗。李時珍決然把脈象發

展為27 種,新增長、短、革三種,並將二十四脈中的革脈訂正為牢脈。此外,

流行的《脈訣》對脈與脈之間的聯絡缺乏邏輯系統,次序比較紊亂。李時珍

按對立統一原則,將相反相成的脈象,如浮與沉、遲與數、滑與澀、虛與實、

長與短、洪與微、緊與緩,比鄰排列,便於人們前後比較,仔細琢磨其

間的區別與聯絡,較之《脈經》排列順序更為科學。李時珍繼承宋代崔嘉彥

的脈學思想,突出浮、沉、遲、數四脈,更具有深刻用意。他主張:“浮、

沉、遲、數,脈之綱領。”李時珍將原來二十四脈發展為二十七脈,其旨趣

在於由簡單而充實,發展已有經驗;進而從二十七脈中突出浮、沉、遲、數

四脈,則是以簡馭繁。便於掌握綱領。這樣就恰當地處理了博與約、繁與簡

的辯證關係。在脈象的分類上,李時珍也作了新的發展。《內》、《難》和

張仲景都只分陰脈與陽脈,高陽生的《脈訣》將二十四脈分為三類:七表脈

(浮、芤、滑、實、弦、緊、洪);八里脈(微、沉、緩、澀、遲、伏、濡、

弱);九道脈(細、數、動、虛、促、結、代、革、散)。李時珍反對七表、

八里、九道說,推崇《內》、《難》,但又不拘泥於陰陽二分法。他首創二

類四分法,即八陽脈(浮、數、實、長、洪、緊、動、促)、十五陰脈(沉、

遲、澀、虛、短、微、緩、革、濡、弱、散、細、伏、結、代)、三種陽中

之陰脈(滑、芤、弦)、一種陰中之陽脈(牢)。《瀕湖脈學》仍以陰陽類

脈,不違《內》、《難》以來的醫學原理,又首創四分法,提高了脈學的實

用價值和科學性。既有批判繼承,又著重於新的創造。

《四庫全書提要》稱讚《瀕湖脈學》的功績說:

宋人剽刻王叔和《脈經》,改為《脈訣》。其書之

鄙陋,人人知之,然未能一一駁正也。李時珍

乃撮其父言聞《四診發明》,著成此書,以正《脈訣》

之失。其法兮浮、沉、遲、數、滑、澀、虛、實、

長、短、洪、微、緊、緩、乳、弦、革、牢、濡、

弱、散、細、伏、動、促、結、代,二十七種,毫

厘之別,精核無遺。自是以來,《脈訣》遂度,其廓

清醫學之功,亦不在戴啟宗(同父)之下也。

為便於初學與記憶,《瀕湖脈學》仍以歌訣形式表述。科學的內容,輔

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受後人歡迎。清人林之翰在其《四診抉微·凡例》中

稱讚此書說:“切診,前人往往編成歌,以括其要,無非便初學之誦讀,由

淺人深也。諸家歌訣,未愜人意,惟李瀕湖《脈學》,包括義理,可稱美善,

固為諸家之翹楚。”《脈訣考證》一書,只2000 餘字,主要在考證《脈訣》

非王叔和著作,並駁斥七表、八里、九道的分類說法。

李時珍對脈學貢獻的第二個方面,是發幽闡微,研究奇經,而寫出《奇

經八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