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去解除人民的疾苦,把自己鑽研得來的科學成果,無償地奉獻給祖國和人民,

樹立高尚的醫德和科學精神。

李時珍由一個體弱多病的平民之子,成長為一位世界科學巨人,經歷了

曲折複雜的艱苦奮鬥過程。他那自學成才的光輝道路,為萬代留下卓越的楷

範。唯物主義的求實精神,力摧宗教迷信的無神論思想,為民抒困的高尚情

操,是他取得卓越科學成就的主觀條件。

李時珍光輝的一生,大體上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在他成長的每一個時

期,具有獨特的生活經驗和奮鬥目標。瞭解他的生活道路,對理解他的醫學、

藥學和哲學思想很有幫助,對我們為振興中華而勇攀科學技術高峰,尤有借

鑑意義。

一、胸懷壯志獻身醫學事業

(1518—1539)

1518 年(明正德十三年),李時珍出生在一箇中醫家庭裡。祖父是一個

走鄉串戶的“鈴醫”,社會地位低下,沒有留下名字。他的父親李言聞號月

池,醫術比較高明,在當地頗有名氣,曾被薦為太醫院吏目(即皇家醫院的

醫官)。李時珍自幼受祖父和父親的思想影響,對醫藥有一定的興趣。

李時珍生活的時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封建統治者日益腐朽,殘

酷地剝削壓迫人民。李時珍出身平民家庭。沒有權勢,憑著他父親有高明的

醫術,才受到地方貴族豪門的另眼相看。蘄州城當時是南北交通要地,物產

豐富,風景秀麗,明朝皇室後代荊憲王特把王府遷到那裡。鎮上還有顧、郝

等封建地主豪門。貧苦農民和鄉鎮平民常受王府及豪門的欺凌。李時珍的父

親,把光大門庭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那時只有靠科舉考試,才可能平步

青雲,進入封建官吏的行列,這種社會風氣頑強地腐蝕著人們的思想。李時

珍自幼對醫學很感興趣,但稟承父命,不得不寒窗苦讀,按時去參加科舉考

試。

李時珍從小聰穎過人,發矇後,幾年內就學會寫詩、作文。14 歲那年(1532

年)參加了在家鄉黃州舉行的“童試”。兩門考試科目:四書義(即八股文)

和試貼詩,都取得好成績。中了秀才,可謂少年得志。父親鼓勵他繼續努力,

勤奮地學習四書、五經,努力去參加三年一次在武昌舉行的”鄉試”。更希

望他鄉試中考後,能進府學去學習,爭取參加廷試,金榜題名,成為一名“進

士”。李時珍對八股取士那一套並不感興趣,他的思想總是同科舉考試格格

不入,鄉試一次再次遭到失敗。大約在第二次鄉試後,身體就累壞了,得了

可怕的骨蒸病,長期發高燒,幾乎死去,幸得他父親精心治療,終於戰勝了

病魔。李時珍經過兩次科舉考試的失敗,仍抱病苦讀,幻想下次鄉試得中,

不致辜負父親的希望。他夜以繼日,一遍再一遍地鑽研科舉考試所規定的內

容,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五經(《詩》、

《書》、《易》、《禮》、《春秋》)讀得透熟,對可能遇到的議論題和策

試題都儘量作好準備。

按照明朝考試製度,鄉試每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嘉靖十九年(1539

年)正是庚子年。李時珍抱著極大希望,第三次去參加鄉試,結果仍然名落

孫山。這次考試的失敗,對23 歲的青年人易一次極大的打擊。多年的“進土

夢”徹底破滅了。

李時珍三次鄉試不中,並非偶然。原因在於他所發表的議論和提供的時

務對策,完全不符合封建統治者的心意。當時封建統治日益衰落,內憂外患

頻仍;資本主義萌芽正在滋長,要衝破封建經濟的桎梏;農民要求改變土地

高度集中、租稅加重、飢寒交迫的困境,日益增長著憤怒情緒。封建統治者

希望秀才、舉人們能為他們出謀獻策,扭轉社會危機。孿時珍是受剝削、壓

迫的平民子弟,不願意味著良心去為封建統治者提供什麼救命良方。他熟讀

四書、五經,精研典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