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不到家,鋼

鐵的質量就不符合要求;煎藥不講“火候”,同樣難於保證藥劑的質量。這

本來是很容易認識的道理。正因其易於認識,也更易於忽略。李時珍對藥物

炮製的火候問題,再三致意。

藥物的浸泡要講時日。焙炙要講次數。有些藥物的炮製過程須用酒、小

便、米泔水、清水等浸泡,浸泡的日數因季節而異。《本草綱目》所載治風

溼的“蒼朮散”的炮製方法是:蒼朮一斤,粟米泔浸過,竹刀颳去皮,半斤

以無灰酒浸,半斤以童子小便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取出,淨地

上掘一坑,炭火鍛赤,去炭,將浸藥酒,小便傾入坑內,卻放術在中,以瓦

器蓋定,泥封一宿,取出為末。每服一餞,空心溫酒或鹽湯下。”(《術·附

方》校點本第二冊,第740 頁)這裡用童子小便浸泡、四季浸泡的日數不同,

泥封須經一宿,這都是用浸泡和泥封時間的長短決定藥物的質量,坭坑火鍛

達到“赤”的程度,亦與蒼朮散的質量有關。《本草綱目》另載有滋陰降火、

開胃進食、強筋骨、去溼熱的“坎離丸”,它的炮製過程,火候標準更復雜。

此丸由兩味藥組成,一是白蒼朮,二是川檗皮。二者炮製過程不同。”白蒼

術刮淨一斤,分作四份,一份川椒一兩炒,一份破故紙一兩炒,一份五味子

一兩炒,一份川穹��渙匠矗�蝗∈躚心�4ㄩ奩に慕錚�腫魎姆藎�喚鎪�

炙,一斤人乳汁炙,一斤童尿炙,一斤米泔炙,各12 次,研末,和勻,煉蜜

丸梧子大。每服30 丸,早用酒,午用茶,晚用白湯下。”(校點本第三冊,

第741 頁)其中包含種種量的規定:有各用幾斤的比例區別;分成幾份炒炙,

佐藥有別;炙的次數不同,成丸大小有定,每次服用粒數也有規定。在這裡

量同質的辯證關係,透過炮製過程中諸環節的火候的掌握表現出來。

關於藥物熬製要注意文武火候的問題,李時珍多次談到。《本草綱目》

引用《集簡方》的記載,治脾胃虛損的“參術膏”的熬製過程是這樣:”白

術一斤,人參四兩,切片,以流水15 碗浸一夜:桑柴文、武火煎取濃汁熬膏,

入煉蜜收之。”(校點本第二冊,第735 頁)許多中草藥氣味易於揮發,煎

熬過程中掌握文火、武火的人候十分重要。大體先用“武火”,後用“文火”。

“文”、“武”這類同,也是一種模糊語言,反映模糊數學觀念,它並未規

定高於多少溫度算“武火”,低於多少溫度算“文火”,其奧妙在於實踐經

驗中靈活掌握。參術膏的熬製正是如此。

藥物的乾燥方式與焙曬時間的長短也是影響藥質的因素。對此,《神農

本草經》早已作為重要問題加以論述。當時只提出有“陰乾”、“暴幹”之

別,乃自然乾燥方法。還提出某些藥物不宜在烈日下曝曬,這已給後來的炮

制過程注重“火候”作了啟示。陶弘景《名醫別錄》明確指出,有些藥物、

制丸散時,“若逢陰雨,微火烘之,既燥,停冷搗之。”又說:”凡煮湯,

欲微火令小沸。”這些著作對煎藥的火候問題都未作系統論述。

李時珍總結歷代醫家經驗,對於煎熬湯藥的“火候”問題作了詳細論述,

其中滲透著重視質量統一的辯證思維方法。

凡煎藥並忌鋼鐵器,直用銀器瓦罐,洗淨封固, 令小心者看守,須識火候。不可太過、

不及。火用木炭、蘆葦為佳若發汗藥,必用緊火、熱服。攻下藥,亦用緊火煎熬,下消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