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與量的關係問題,李時珍再三提醒人們要
嚴加註意。
治病當分輕重緩急,循序漸進。不同的方劑只能調節生理機能受到破壞
的某些部分,從生理機能的區域性恢復正常到人體全面恢復正常,也存在一個
量的積累到質的變化的過程。不論主次,不分先後,見病投藥,是不會有好
效果的。
總之,李時珍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醫藥中的質與量的辯證統一問
題。藥物中的“量”的問題,不只表現為藥物的斤兩錢分的重量問題,可能
表現為藥物炮製中的時間定量問題,也可能表現為方劑的更換次數問題,以
及病變的部位深淺和投藥的次第問題。在中國醫藥學上對質量轉化關係的分
析,是十分精細的。李時珍對此異常精通。《本草綱目》中保留的這一方面
的資料較多,附方中很大部分都涉及質與量的關係問題,值得深入發掘。
首先,方劑配伍重分量。
李時珍引證《千金要方》中的加減“三黃丸”作為典型,分析其中的藥
物劑量的變化,說明組成同一處方的幾種藥物,在不同季節應當使用不同的
分量,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加減“三黃丸”,由黃芩、大黃、黃連三味藥物組成,孫思邈指出它的
功效是:“療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瀉五臟
火。”這三味藥的配方因季節變化而改變其劑量比例。大體說來,春三月,
黃芩四兩,大黃三兩,黃連四兩。夏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三兩。
秋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冬三月,黃芩三兩,大黃五兩,
黃連二兩。(《黃芩·附方》校點本第二冊,第782 頁)這一典型方劑的劑
量變化,說明了兩個基本事實:第一,三黃丸的質應由三種藥物的不同配伍
來決定:第二,三黃丸的質量還要隨治病的需要而定,要根據人體同自然環
境的統一來考慮,不同季節三黃的劑量也不同。這正表明“三黃丸”的名稱
同一,藥物品類相同,由於劑量有別,而質量不一。因此,衡量一副藥的質
量,不只看它由哪些藥物配伍而成,尤當著眼於其中每味藥物分量所佔的比
例。藥物品種不一,性質隨之有異;諸藥分量比例不同,其質亦有區別。
關於中藥的數,有時是以模糊數學的方式採用輕重、緩急、多少、洪微
等詞彙加以描述。例如“巴豆”這種藥物,固然可以用七顆、八顆、一兩、
二兩來顯示它的數量,當其用雌雄之別、生熟之別來標示其藥效時,其中也
含有量的區別。《本草綱目》論述巴豆的功效說:“巴豆氣熱味辛,生猛熟
緩。能吐能下,能止能行,可升可降藥也。”又說:“(巴豆)緊小者是雌,
有稜及兩頭尖者是雄。雄者峻利,雌者稍緩也。用之得宜,皆有功力;用之
失宜,參術亦能為害,況巴豆乎?”(校點本第三冊,第2052 頁)李時珍在
分析了巴豆生猛、熟緩、雄峻雌緩之後,提出峻用與微用的關係。生熟、雌
雄之別,是用量的區分來說明藥性的質的差異。峻用、微用,則是用量的差
異來說明藥與病之間的關係,不同的病證要求對同一藥物考慮其量的不同。
李時珍說:“巴豆,峻用則有勘亂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撫緩調中之妙。譬之
肖(何)、曹(參)、絳(侯)、灌(嬰),乃勇猛武夫,用之為相,亦能
輔治太平。妙在配合得宜,藥病相對爾。”(校點本第三冊,第2054
頁)猛緩、峻微這些詞,用以表述量的規定比較模糊,使用中則有較大的適
應性,顯示了人們認識的靈活性,參和常用的計量標準,同樣,可以揭示藥
物質的差異。
其次,對症投藥守節度。
遣方投藥,要“量人大小”,不可過度。這是普通人都知道的,醫家尤
當注意。同樣的病症,同樣的配方,老年人,壯年人、幼兒用量是不同的。
量的變化因人而異,同前述因季節而異的原則相輔而行。既考慮季節變化,
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