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產者最佳;(3)以五月採收
為宜。
草,別名禹餘糧,一種海邊野生植物,其子可食,久食健人。災荒年
月,可作度荒食糧。李時珍希望找到一首草詩,求之不得,乃借用明人方
孝孺《海米行》。他說:“按《方孝孺集》有《海米行》,蓋亦草之類也。
其詩云:‘海邊有草名海米,大非蓬蒿小非薺,婦女攜蘭晝作群,採摘仍於
海中洗。歸來滌釜燒松枝,煮米為飯充朝飢。莫辭苦澀啖不下。性命聊假須
臾時。’”(《草·集解》校點本第三冊,第1489 頁)在李時珍心目中,
草值得重視,應列入救荒本草。
櫻桃,小兒最喜吃。多食易生病。《本草綱目》引用《儒門事親》中故
事,舜水一富家,有二子,好食紫櫻,日啖一二升。半月後,長者發肺痿,
幼者發肺癰,相繼死去。感嘆道:“嗚呼,百果之生,所以養人,非欲害人。
富貴之家,縱其嗜慾,取死是何?邵堯夫詩云:‘爽口物多終作疾’,真格
言哉!”(《櫥桃·發明》校點本第三冊,第1800 頁)不特櫻桃如此,一切
果物都當食用有節,否則物極必反,難免受自然規律的懲罰。把“爽口物多
終作疾”,當作格言,實為醫家真知灼見。
蘿蔔,可治大麥面毒。《本草綱目》引用一首民間歌謠來證明。《洞微
志》載一故事,齊州有人病狂,說在夢中見一紅裳女子引入宮殿,小姑令歌,
歌雲:“五靈樓閣曉玲瓏,天府由來是此中,惆悵悶懷言不盡,一丸蘿蔔火
吾宮。”(《萊菔·發明》校點本第二冊,第1617 頁)後經道士點明,此人
犯大麥毒作病,以藥及蘿蔔治之果愈。道士得秘方,編為歌謠,故神其說。
李時珍特別抄來,以備醫家參考。
《石胡荽·發明》中引用《王璽集要》中一首民歌,說明鵝不食草(即
石胡荽)治療眼病的功用。歌曰:“赤眼之餘翳忽生,草中鵝不食為名。塞
於鼻內頻頻換,三日之間復舊明。”(校點本第二冊,第1392 頁)李時珍作
了科學解釋:“鵝不食草,氣溫而升,味辛而散,陽也,能通於天。頭與肺
皆天也,故能上達頭腦,而治頂痛目病。其除翳之功,尤顯神妙。”
《蚤休·集解》引俗諺雲:“七月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癰疽如遇者,
一似手拈拿。”(校點本第二冊,第1201 頁)李時珍說:“蟲蛇之毒,得此
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螫休諸名。”俗名七葉一枝花,生於深山陰溼之地。
驚癇、瘧疾、癰腫者宜之。民歌俗諺,多是群眾總結切身經驗而來,李時珍
不拘一格,廣泛引用,反映他撰著《本草綱目》汲取了大量民間驗方。
《本草綱目》的《鹿茸·發明)一條,引用《澹寮方》所載一首道人所
唱的民歌,著明”斑龍丸”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運虛痢之效。歌曰:
“尾閭不禁滄海竭,九轉靈丹都漫說。惟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關下穴。”
(校點本第四冊,第2848 頁)當年此方一出,朝野遍傳。李時珍在《鹿茸·附
方》中詳載斑龍丸的構成藥物,主要成分為鹿茸、鹿角膠、鹿角霜。
《本草綱目》引用的詠藥詩歌,遠不止此。歐陽修詩中談銀杏,楊萬里
詩中寫枇杷、狀鱸魚,陸龜蒙以詩諷鴉舅(烏柏),劉禹錫以詩詠枸杞等,
時珍隨手徵引,使本草著作妙趣橫生。人們常見詠山水詩,詠花鳥詩,詠物
詩,詠史詩,遊仙詩,而詠藥詩從來罕為讀者注意。時珍是詩人,特別關心
詠藥詩。故於名人詩集、野史、筆記中廣為搜求,納入本草鉅著。李時珍《瀕
湖脈學》全用韻語寫成,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述脈學科學內容,令人
讀來朗朗順口,易誦易記,經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