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然也。”(《赤銅·集解·氣味》校點本卷一,第465 頁)
《本草綱木》金石部所列藥物中,都有關於金、銀、銅、鐵、錫、鉛等
金屬的冶煉知識,雖然遠非化學分析,但對研究我國冶金科技史仍有參考價
值。
鉛,又稱金公,乃五金之祖,能伏五金。“硃砂伏於鉛而死於硫,硫戀
於鉛而伏於硇,鐵戀於磁而死於鉛,雄〔黃〕戀於鉛而死於五加。故金公變
化最多,一變而成胡粉,再變而成黃丹,三變而成密陀僧,四變而成白霜。”
這些知識當然是從古代煉丹術總結而來的,卻充分揭示了鉛的各種化學變
化。
《本草綱目》還論及鉛礦工人的職業病問題。指出:“鉛生山穴石間,
人挾油燈,人至數里,隨礦脈上下曲折所取之。其氣毒人,若連日不出,則
面板痿黃,腹脹不能食,多致疾而死。”(《鉛·集解》校點本第一冊,第
470 頁)
古代注重煉丹,多與鉛打交道,故對鉛的各種變化及毒性有較深瞭解。
這些知識都是從長期科學實驗中積累起來的。
對我國石油的發現、開採、使用的歷史,《本草綱目》也有記載。《石
腦油·集解》寫道:石腦油即石油,以前名石漆、猛火油、雄黃油、硫黃油。
關於它的產地寫道:“石油所出不一,出陝之肅州、鄜州、延州、延長、廣
之南雄,以及緬甸者。”張華《博物志》載,延壽縣南山產石漆,燃之極明。
《西陽雜俎》載,高奴縣有石脂,可燃燈。《昨夢錄》載,猛火油出高麗東。
李時珍說:“此數說者,皆石腦油也。”關於石油的用處,土人多以燃燈;
沈括曾掃其煤作墨,光黑如漆,勝於松煙。段成式說,石脂可採以膏車;康
譽之說,猛火油邊人用以禦敵。關於我國從明朝開始由官家開採石油的情況,
李時珍寫得很明白:“國朝正德(1506—1521)末年,嘉州開鹽井,偶得油
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沃之以水則焰彌甚,撲之以灰則滅。作雄黃氣,
土人呼為雄黃油,亦曰硫黃油。近復開出數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
於井爾。”(校點本第一冊,第570 頁)《博物志》為晉朝張華(232—300)
所撰,可見我國在公元3 世紀已發現石漆;唐朝王冰稱它為”龍火”,其特
性是:“得溼而焰,遇水而燔,光焰詣天,物窮方止。”明正德末年,已由
官家主持採用,比西方人於1859 年始首次發現石油的時間要早得多。
我國的食鹽有海鹽、井鹽、池鹽等不同種類,它們的產地何在是研究經
濟地理學所關心的問題。《本草綱目》對明代以前我國食鹽的主要產地,有
詳細記載。《食鹽·集解》寫道:“鹽品甚多,海鹽,取海滷煎煉而成,今
遼、冀、山東、兩淮、閩、浙、廣南所出是也。井鹽,取井滷煎煉而成,今
四川、雲南所出是也。池鹽,出河東安邑、西夏靈州,今惟解州種之,疏滷
地為畦隴,而塹圍之,引清水注入,久則色赤,待夏秋南風大起,則一夜結
成。海豐、深州者,亦引海水入池曬成。並、成、河北所出,皆鹼鹽也,
刮取鹼土,煎煉而成;階、成、鳳州所出,皆崖鹽也,生於土崖之間,狀如
白礬,亦名生鹽。此五種皆食鹽也,上供國課,下濟民用。”對五種食鹽的
產地及製鹽的方法部作了說明,這是研究明代鹽業史的可靠資料。
李時珍對古代金屬、非金屬礦物的論述,從採掘、冶煉、檢驗,明其變
化,知其特性,標其有毒無毒,彙集了我國大量礦物學、冶煉學、化學知識,
故《本草綱目》絕不能單純以本草學著作看待。
人類的自然知識是從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的實踐中不斷積累起來的。卓
越的科學家取得成功的奧秘之一,就在其善於繼承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珍品,
加以發揚、創造。《本草綱目》中包含的廣泛的博物學知識,以及他對古代
博物學的貢獻,正是如此。
第七章 李時珍的文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