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精神表現得很突出。

(二)闡幽發隱,發展醫學思想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不只對本草學有許多新貢獻,對醫學也時時

發表創見。他的醫學創見,多是從常識中悟出妙理,對古方加以新用,繼承

先賢研究成果而來。有些古代醫學原則,一經他的闡發,別開生面,使人茅

塞頓開。

比如,在對證施藥上有兩句口頭禪,叫做”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

是使用麻黃湯和桂枝湯的常識。最早由漢代張仲景提出,歷代醫家普遍應用。

至於為什麼如此,正如李時珍批評的“歷代名醫解釋,皆隨文附會,未有究

其精微者”。(校點本第二冊,第1009 頁)李時珍從這一常理中,“究其精

微”,得到“與昔人所解不同”的獨到心得。他認為:“麻黃湯雖太陽發汗

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鬱之藥也。””桂枝(湯)雖太陽解肌輕劑,實為理

脾救肺之藥也。”這兩條新結論,是他經過反覆實踐和深入研究而取得的,

乃名醫妙解,決非平庸之輩所能道出。

無汗用黃麻,是因“寒傷營,營血內塞,不能外通於衛。衛氣閉固,津

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增塞”。既然無汗的根源在於衛氣閉固。由於皮毛外

閉,邪熱內攻,無汗而發熱,根據肺主皮毛,而辛走肺的原理,看出麻黃湯

的實質在於“散肺經火鬱”。

有汗用桂枝,是因“風傷衛,衛氣外洩,不能內護於營。營氣虛弱,津

液不固,故有汗發熱而惡風”。既然有汗的根源在於營氣虛弱,津液不固,

原因還在於衛氣外洩,不能護營。根據脾主營,肺主衛,洩木以固脾的原理,

可以肯定桂枝湯的作用,實質在於”理脾救肺”。

這說明看問題不能只根據有汗、無汗、惡寒、惡風等表面現象,還當從

臟腑機制上去找原因。對藥劑也不能就藥論藥,只求表面效果,還須以臟腑

病機為綱,從保持人的生理機能內在平衡的整體觀念出發,才能正確判斷某

一方藥的實質。李時珍創造性地運用批判繼承方法,從古代名醫的既成結論

出發,獨運匠心,苦索精恩,終於闡發出”千古未發之秘旨”。(《麻黃·發

明》校點本第二冊,第1009 頁)

李時珍對《傷寒論》中的大黃黃連瀉心湯所主的臟腑病機,也作出與眾

不同的新解。成無己在註釋此方時,認為是用“大黃黃連之苦寒,以導心下

之虛熱”,肯定此方功效在瀉心的虛熱。李時珍從臨怔經驗出發,糾正了這

一名家定論。他解釋說:“張仲景治心下痞滿,按之軟者,用大黃黃連瀉心

湯主之。此亦瀉脾胃之溼熱,非瀉心也。”(《大黃·發明》校,點本第二

冊,第1117 頁)他把大黃黃連瀉心湯的主治功效訂正為瀉脾胃溼熱,既繼承

了張仲景傳下的寶貴經驗,又糾正以往的錯誤理解。法古而創新的科研精神,

值得效法。

李時珍對前人經驗的批判繼承,還表現在古方話用方面。古人留傳下許

多治病的單方、驗方,是醫家的共同財富。運用得當,可生奇效。李時珍留

心前人經驗,時有新的發明。

他從朱真人《靈驗篇》讀到一病案:有人患風溼數年,醫家令掘一上坑,

讓患者坐坑內,解衣,以熱湯淋之,淋到一定時間,再以竹簟蓋上,令其發

汗。患者經此發汗,病就好了。這一方法的特點是不用藥物,只用熱湯通其

經絡。李時珍借鑑此法,治癒類似患者。他對這一方法作了改進,“治寒溼,

加艾煎湯,治風虛,加五枝或五加煎湯淋洗。”(《熱湯·發明》校點本第

一冊,第407 頁)借用古人方法,又不生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