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類酸溫之藥;顧冬沉之氣,宜用黃芩、知母之類苦寒之藥。”其所以如此,

這是“所謂順時氣而養天和也”。同時指出:《內經》講過春季省酸增甘以

養脾氣,夏季省苦增辛以養肺氣,秋季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季省鹹增苦以

養心氣。為何又同上述原理有些差別?這是“既不伐天和而又防其太過,所

以體天地之大德也”。經過正反兩方面分析,指明順天時用藥所應注意的兩

個方面。既要順時養和,又要防其太過,把兩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靈活運

用。就是李時珍利用分析綜合的方法而獲得的“四時用藥例”的精神實質。

四時用藥例,分析時令的變化,藥物的功效,藥物的配伍,以及人體臟腑機

制等方面的基本情況,並將各個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得出一般的結論,然

後歸納為總的指導思想,充分體現了李時珍辯證地利用分析綜合方法所取得

的科學成就。

四、批判繼承

《本草綱目》將上下數千年積累的醫學、藥學成果冶於一爐,正可謂吞

吐百家,推陳出新。在研究過程中,李時珍熟練地運用了批判繼承的科學方

法。為修訂本草,他參考了歷代本草著作41 種,醫家著作277 家,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如蜜蜂之採百花以釀蜜。每個問題的分析,總是從前人已有的研

究成果出發,經過周密思考,反覆驗證,或淘汰陳說,或加以修正,或自出

心裁。既重視批判繼承,又著眼於新的創造。

本草學的重要特點之一,在於內容的不斷更新。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醫藥衛生條件不斷改善,藥物數量在不斷增加,

人們對藥物的認識也日益精細。最初的《神農本草經》,收錄藥物只365 味,

簡單地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味藥物下所作的說明多則幾十字,少則幾字。

梁陶弘景撰《名醫別錄》新增漢魏以來醫家所用藥物365 味,本草總數翻了

一番。唐代蘇恭等以《別錄》為藍本增訂為《唐本草)。又增藥114 種,分為

十一部。宋代唐慎微將《唐本草》以後數種本草著作綜合而編成《證類本草》,

所收藥物已達1000 多味了。李時珍以《證類本草》為底本,增加了新藥374

種,總計藥1892 味(實為1897 味)。對每味藥物產地、形態、修治、氣味、

主治、附方的認識日益精細,充分表明藥物學在批判繼承中不斷更新、充實、

發展。李時珍對醫藥學文化遺產堅持批判繼承的方針和方法,對本草學、醫

學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推陳出新,發展本草學

在研究每一味藥物時,李時珍總是首先參考諸家本草,掌握先行資料,

考校諸家異同,然後用自己觀察、試驗取得的新資料,加以參證。他原原本

本地保留了諸家本草的原始資料,不埋沒前人研究的成績和獨到貢獻;但決

不滿足於羅列前人陳說,總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充實以新的內容。對前人

的見解,正確的加以汲取,不全面的加以補充,錯誤的加以糾正。《本草綱

目》的“集解”一欄,多陳述前人主張:“發明”一欄,多標示自己獨到之

見;”正誤”一欄,多糾正前人謬誤之說,同時斷以己見。《本草綱目》全

書字裡行間滲透著李時珍在批判繼承中發展本草學的嚴謹學風和獨創精神。

對於每一味藥物的氣味,李時珍是十分留心的,因為它關係到藥物的主

治功效,關係到藥物經不同配伍而產生的新功效。例如枸杞一藥,從形態到

氣味有四家不同記述。《本經》只標枸杞之名,未指明是用枸杞之根、莖,

還是葉、子,部位不明。《名醫別錄》略加區別,指明根大寒,子微寒,似

乎枸杞是指根。《藥性論》說,枸杞甘、平,子、葉皆同,似乎枸杞是指苗。

至《本草衍義》,則明言枸杞是梗皮。李時珍根據以上不同記載,認真分析

研究,最後得出結論。寫道:

竊謂枸杞:苗、葉,味苦甘而氣涼;根,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