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正擬寫信給你,不想你的信卻先到。時光如流水,會沖淡許多回憶,但有些事牢記在腦海,卻永難忘懷。但四十多年別離,往事千頭萬緒,真不知從何說起、、、、、、我離開武漢較晚,三道街已難見到常在一起的年青夥伴了。我從未收到過你的來信,戰亂年代,動盪的人們,這一切原不能責怪、、、、、、

原來她並未隨家人一起撤退,而是和“青救”的幾個朋友結伴一起,先到宜昌,再乘船穿三峽到萬縣。她的哥哥的朋友張鈞石在萬縣天生城辦了個農民識字班,邀請她一起去做宣傳救亡工作。就在這時,原來在武漢就一直追求她的“青救”領導羅明,也流亡到了這個山城。按晚年胡克實對王冰松的話說“那個成天像蒼蠅一樣在你身邊飛的羅明”,對她也可謂一見鍾情。早在他從華北流亡到武漢認識她開始,就一直曖昧地表示著喜歡。但是她原本冰雪聰明,況乎心有所屬,一直巧妙地保持著朋友的距離。

羅明這時正好是川東特委的宣傳部長,亂離之中重逢偶像,自然竊喜。他積極靠攏王冰松,以組織身份動員她入黨。她那時也是熱血理想青年,無需多說,即按照他的安排,和另一個女孩劉玉清,同去萬縣一中找到一李老師,然後在李的監誓下正式入黨,成為“組織”上的人了。

未久,她的父親來信,要她去重慶陪送母親到成都,她經組織同意,離萬到渝。到了80年代她才得知,她走後不久,萬縣地下組織即遭到破壞,和她一起宣誓的女孩和其它大批黨員入獄了。羅明安然無事,繼續到重慶北碚負責地下黨。

白沙位於江津縣,是當時四川的四大名鎮之一【今屬重慶】。抗戰期間,這個古鎮成為了當時中國一個重要的教育集散地,許多學校都搬遷來到這裡,名流薈萃,淪陷區流亡來的學生老師,也多要來此中轉以重新選擇出路。所謂的大學先修班,大約相當於高考複習班,集中了各地的流亡學生,在這兒等待年考。這是教育部為天下學子所設的臨時窩點,政府解決著這些寒士的基本生存。

即便是在烽火連天的歲月,國民政府仍力所能及地重視教育,要為國家養士掄才。大伯在先修班所接受的錢瑛指示,是要參加高考進入大學,繼續從事學運和發展黨員的工作。白沙距離重慶,大約也就半天的水程,熙攘亂世,他自然無從知道他的戀人也輾轉來到了重慶。他輕鬆地經過了1940年夏天的大考,徵得組織同意,選擇了遷到樂山的武漢大學的經濟法律系,主攻專業是比較憲政。

錢大姐告訴他,武大地下黨支部和樂山中心縣委會派人和他聯絡當時的地下黨聯絡方式,並非如今天的電視劇所表演的要對什麼切口暗號,基本是來人直接告訴受誰所託即可。於是,大伯在這年的9月,輾轉來到樂山大佛邊不遠的武大入學。他進去之後才聽同學議論,就在前兩月,武大地下黨組織被破獲,黨員被捕逃散隱蔽甚至個別被處死,整個組織陷入癱瘓。【關於這批黨員的黨籍恢復問題,曾經是80年代中組部的一個要案】而樂山中心縣委,也沒有人來和他聯絡,他只好隱蔽身份埋首等待著。

雖然與組織失去聯絡,但他對國民黨的仇恨不僅沒有消解,反而與日俱增了因為他和淪陷區的家人取得了聯絡,弟妹來信告訴他,父親在這一年已經被國民黨處死。那個時代,像他這樣突然失去組織的人多如牛毛,誰都認為自己還是黨員,仍要繼續單兵作戰。誰也沒想到,建國後這一類的同志,都會被視為自動脫黨甚至叛徒,而在歷次運動中受到各種非人的折磨和終身的歧視。

他的左翼傾向決定了他不會完全轉向書齋,在“青救”時代的活動培養了他的文藝天性。他開始組織學生成立“海風歌詠團”和“峨嵋劇社”,團結左翼同學,宣傳進步思想,閱讀秘密書刊,表演抗戰戲劇。他一直在找黨,看見樂山一家書店偷賣進步書籍,也要去試探聯絡。但是,黨似乎遺忘了他這樣一個無足重輕的卒子,他患肺病吐血,住院休學一年。他在病床上,開始了詩歌創作他在武大的文學老師,是當時已經著名的女作家蘇雪林;此前在重慶,他認識了徐遲等一批青年詩人,也喜歡上這一激情豪邁的文體。

他的詩作開始發表在四川的一些報紙副刊上,他也許想過藉此向那個不知流落何方的女孩表達思念,但是他確實沒有料到,他真的被那個失散的愛侶注意到了這時已經是1943年,他們已經杳無音信分別五年了。

十一

王冰松仍然隸屬於羅明黨組織這一條線,1939年來到重慶。她不僅見到了母親,還遇見了許多當年在武漢的“民先”和“青救”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