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說,寺莊村隸屬不明。一九一九年開始實行區制,寺莊村屬四區管轄,區公所或區政府駐莊磨村。一九三七年忻口戰役後,忻縣抗日政府以北同蒲鐵路為界,分為東忻縣與西忻縣兩個縣制,寺莊村屬西忻縣。一九三九年晉西事變後,此制遂廢。一九四五年,閻錫山政權重返忻縣,寺莊村仍屬四區。一九四六年,又由區易名為鄉。同年八月,東、西忻縣合併,統稱為忻縣。

一九四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忻縣全境解放,此制即廢。建國初期,仍實行區村制,寺莊屬八區,稱行政村,區政府駐莊磨村。一九五三年,改行政村為鄉建制,稱八區白石鄉寺莊村。一九五六年四月,歸下佐鄉管轄。一九五八年九月,又改為政社合一,稱紅專人民公社寺莊村,公社駐豆羅村。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一日,忻縣和定襄縣合併,改稱為忻定縣,寺莊村仍屬紅專人民公社管轄。一九六一年八月,忻縣和定襄縣分治,複稱忻縣,寺莊村歸下佐人民公社管轄,稱寺莊生產大隊。一九八三年九月,忻縣改忻州市,寺莊村仍舊歸下佐人民公社管轄。一九八四年九月,由下佐人民公社寺莊生產大隊,改為下佐鄉寺莊村民委員會。

二零零一年一月,忻州撤地設市後,原忻州市改為忻府區,隸屬關係同前所述。

現在是: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豆羅鎮寺莊村。

村名:來自一個美麗的傳說

村名:來自一個美麗的傳說

我不知道這樣一件事情,棗樹坡這個村名,是從什麼時候改成寺莊村?原因又是什麼?村裡人都這麼猜想:或許村裡以前修建過寺廟?或許村裡以前就有過寺廟?既然祖先這麼改,就一定有他們改得理由。沒理由的事情,祖先是不會做的。我這樣想,還是想不出一個能寫在紙上的理由。問父親?父親說他也不知道。父親又說,好像和寺院和廟會有關。父親一句從前,叫我不能想象。在我印象中,我村就是現在這個名字。

明朝洪武三年,始祖身背家佛觀音從朔州馬邑縣徒步走來,為的就是求神保平安。我想,祖先改名,是否與南觀音廟有關?南觀音廟在我腦海裡沒有印象。聽父親說,南觀音廟在一九五八年就拆了。拆得原因,好像是和修鐵路修水渠有關。它的位置,大體就在村西南巷和水渠交界處。

村裡人回憶,南觀音廟坐南朝北,背靠祖墳,面對村莊,圈洞成閣,閣上建廟。在廟西有一條石頭鋪的小路,人們就是從這條小路進廟敬神的。廟下面是一個石頭砌成的石洞,供人們行走,南觀音廟拆了之後,村裡人把南觀音敬移在村西奶奶廟內。

人們還說起這麼一個故事,意思是說過去,原本沒有寺莊村,也沒有南窯頭這個村名,更沒有棗樹坡這個地名。村東的白石村,過去叫古村,村裡有一座古寺廟,叫壽聖寺。

據《山西寺廟大全》第八三一頁所載:壽聖寺屬明朝興建,始建年代不詳,地址在白石村。現存情況為:“十八羅漢殿、伽藍殿、天王殿、龍王廟、關帝廟,儲存較完整。”在《忻州文史資料》第十一期一二七頁中,有如下文字記載:“壽聖寺,位於下佐鄉白石村內,明代,市保單位。據清乾隆三十八年五月碑記:建立於元皇慶元年。總體佈局:大佛殿居中,左右配殿為十八羅漢殿、伽藍殿;大佛殿前為天王殿,東為龍王,西為關帝廟。天王殿面闊進深各三間,脊檁題記為明成化歲次乙酉年建立。前簷共七朵斗拱,單抄四鋪作,餘皆為清建。儲存較完整。”

寺莊村這個地方,原來是壽聖寺院裡的土地,過去也叫田莊子。後來壽聖寺香火旺盛,前來壽聖寺拜佛進香的人越來越多,寺院的土地也在逐年增加。寺院土地增加了,僱用的佃戶,也就是給寺院裡種田的人們,也就相應地增加。由此,發展成為一個村莊,是當時那些人們沒有想到的事情。寺莊村名,大體由來於此。

此時,從我腦海裡駛出一輛馬車,一個車輪子上寫著:從棗樹坡開往寺莊。另一個車輪子上寫著:從土窯洞變成瓦房。這輛馬車,應該就是識文斷字的人們,經常說起的那個歷史。

這就是我的家鄉。它位於忻州城西南,過去叫城南鄉,現在改成豆羅鎮。村東一公里是白石村,再往東走就是蘇村、下佐村、豆羅村、關城村,關城村就在系舟山腳下。系舟山,就是傳說中大禹治水時拴船的地方。《太平寰宇記》中記載:“系舟山,堯遭洪水,系舟於此。”系舟山因此得名。由此可知,忻州盆地過去是海底世界。

村南就是北同蒲鐵路線,過了鐵路,就是以前的南窯頭村,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棗樹坡,再往南就是五峰山。緊挨著鐵路,就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