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配合是取各人所長,發揮優勢,形成一個相互支援的領導集體。
從故事層面上看,每當探春提出一個動議時,李紈、薛寶釵都提出一些補充性的意見,使她的計劃更完滿,更利於實行,也收到較好的效果。例如,小說中寫到探春擬行“承包”制時,李紈就說:“好主意。這果一行,太太必喜歡。省錢事小,第一有人打掃,專司其職,又許他們去賣錢。使之以權,動之以利,再無不盡職的了。”這幾句話雖然沒有什麼大理論,樸樸實實,卻說到點子上,對探春的“改革”建議是一個堅定的支援,增強了她的“改革”信心。
薛寶釵滿腹學問,凡遇大事小情都會引經據典提升到“學問”上來,就是給以“理論”上的總結。例如,探春提花園中的“一個破荷葉,一根枯根子,都是值錢的”時候,寶釵立即引朱柏廬的《不自棄文》的話指出:“天下沒有不可用的東西,既可用,便值錢。”她“教導”李紈說:“學問中便是正事。此刻於小事上用學問一提,那小事越發作高了一層了。不拿學問提著,便都流入市俗去了。”顯然,寶釵的見識比李紈、探春高了一層,因為她是“拿學問提著”——即上升到“理論”層次了。又如,議到“承包”事時,園中眾婆子踴躍爭包,寶釵道:“幸於始者怠於終,繕其辭者嗜其利。”指出由誰來承包不能光聽嘴上說什麼,要防止愛佔便宜的人鑽了承包的空子。這就及時提醒了探春要注意挑選承包人,使“承包”真正落在實處,得到收益。再如,探春談到“歸帳”的時間、方法,宅釵道:
依我說,裡頭也不用歸賬。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