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管理才幹的人,“協理寧國府”時的表現已經證明了,但是可惜的是王熙鳳讀書不多,識字太少,而且私心太重,儘管“機關算盡”最終還是“反算了卿卿性命”。探春則不同,她雖然在詩詞才情方面遜於林薛,但她有一顆敏銳的政治家的頭腦,洞燭一切,這在第74回對待“抄檢”的態度上可以證明。因此她在受委託理家伊始即提出“興利除弊”的改革主張,並得到了李紈和薛寶釵的支援。

所謂“興利除弊”,實際上就是“開源”與“節流”並舉。“開源”的具體措施是實行“承包制”。小說中寫道:

咱們這園子只算比他們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銀子的利息。……在園子裡所有的老媽媽中,揀出幾個本分老誠能知園圃的事,派準他們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們交租納稅,只問他們一年可以孝敬些什麼。一則園子有專定之人修理,花木自有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臨時忙亂;二則也不致作踐,白辜負了東西;三則老媽媽們也可藉此小補,不枉年日在園中辛苦;四則亦可以省了這些花兒匠山子匠打掃人等的工費。將此有餘,以補不足,未為不可。

於是,下面派定老祝媽去管竹林,老田媽去管菜蔬稻稗之類,老葉媽去管園中的花花草草……

“節流”,就是節約開支,物盡其用。探春的具體措施是能省者省,能減者減。例如,“承包”之後園內“省了這些花兒匠、山子匠打掃之人等的工費”;二是改變不合理的“舊制”,裁減主子丫鬟的月銀和重複支出。賈府內主子每月都有月銀,其中包括小姐們的脂粉錢,哥兒們上學零花錢等等,還有各房的大小丫鬟也從主子的錢中分得一份。此外親朋好友往來人情錢物,也是一筆大開銷。探春的“除弊”就把這些開支中不合理的部分“一概蠲了。”

不論是“開源”還是“節流”,在家政管理(乃至國家的經濟管理),毫無疑問都是正確的,也是可行的。但是,探春的“改革”雖然表面上沒有受到大阻力,實際上所受到的壓力仍然不少,為此她也哭過鼻子。這正如古人所說:“積習難改”。探春之所以成功,我以為一是她善於學習,“承包”制即學習賴大家的管理模式。二是以身作則,大公無私。她敢於觸動主子一層的利益,甚至不惜從自己的親母親趙姨娘開刀,以儆他人。三是,勤於職守,嚴格監督。小說中寫道:

只三四日後,幾件事過手,漸覺探春精細處不讓鳳姐,只不過是言語安靜,性情和順而已。……每於夜間針線暇時,臨寢之先,坐了小轎帶領園中上夜人等各處巡察一次。……因而裡外下人都暗中抱怨說:“剛剛的倒了一個‘巡海夜叉’,又添了三個‘鎮山太歲’,越性連夜裡偷著吃酒頑的工夫都沒了。”

事實說明,探春的“改革”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生於末世運偏消”,這是對探春命運的寫照。她的“改革”儘管收到了成效,但對數百口人的大家族每天的龐大開支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可解小困難救大火。最終她以自己的遠嫁結束了這場“改革”的嘗試!

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無法與時運相抗衡。即使有探春的政治頭腦和才幹也無法改變賈家滅亡的命運。但探春是一個智者、勇者,她以自己的“改革”展示了那個時代閨閣精英的風采。她向世人證明了那個時代並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一種能夠提供發揮才幹機遇的嶄新制度!

2005年11月30日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三人成眾,眾志成城(1)

三人成眾,眾志成城

——從薛寶釵的“小惠全大體”說起

《紅樓夢》第56回回目是“敏探春興利除弊,薛寶釵小惠全大體”。有關探春理家的事蹟,在前文中集中談了,故在此再談薛寶釵“小惠全大體”的現代意義,以補前文不足之處。

通常所說的探春“理家”並非是探春一個人“理家”,確切地說應是李紈、探春、薛寶釵三個人組成一個“理家”的班子,屬於今日常說的“集體”領導體制取代王熙鳳的個人專權。由於李紈是寡婦,不宜拋頭露面;而薛寶釵尚未出閣,應是賈府的“客人”,所以探春就成了這個班裡頭名正言順的第一把手,大事小情都是由她出面處理。作者如此“安排”人事,顯然有所考慮,應該說是“人盡其才”,恰到好處。首先,探春敏於事,敢作敢為,殺伐決斷不讓鬚眉,正是站在第一線的恰當人選。李紈是長嫂,對賈府上下關係熟悉且有較好的人緣,便於溝通上下內外,坐鎮於內穩妥一些。寶釵有學問又有謀略,城府又深,可以多出主意、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