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意見》,16條強力調控措施包括嚴格控制信貸總規模、提高存貸利率和國債利率、限期收回違章拆借資金、削減基建投資、清理所有在建專案等。銀根全面緊縮,一路高歌猛進的島省房地產熱頓時被釜底抽薪。
這場調控的遺產,是給佔全國0。6%總人口的島省留下了佔全國10%的積壓商品房。全省“爛尾樓”高達600多棟、1600多萬平方米,閒置土34公頃,積壓資金00億元,僅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壞賬就高達300億元。一海之隔的北望,沉澱資金甚至高達200億元,爛尾樓面積超過了東山,被稱為華夏國的“沫經濟博物館”。
開發商紛紛逃離或倒閉,銀行頓時成為最大的發展商,不少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一度高達60%以。當銀行開始著手處置不良資產時,才發現很多抵押專案其實才挖了一個大坑,以天價抵押的樓盤不過是“空中樓閣”。更糟糕的是,不少樓盤還欠著大量的工程款,有的甚至先後抵押了多次。即使是已經建成的抵押專案,由於沫破裂後,專案大幅貶值,其處置難度也超過想象。據統計,僅建行一家,先後處置的不良房地產專案就達267個,報建面積760萬平方米,其中現房面積近萬平方米,佔海南房地產存量的20%,現金回收比例不足20%。
島省具有得天獨厚的熱帶風光。當中央在190年第一次正式討論開發和搞活島省經濟的時候,這個島還只能生產最原始的生產生活資料,比如初級農產品、漁產品、林業、鹽業、製糖業、採礦業和橡膠種植業,缺乏大中型工業和加工業。中央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政策支援,而且是比沿G省和F省還要優惠的“準特區政策”。那時,島省的奮鬥目標是向臺灣看齊,而臺灣當時已經是與亞洲的韓國、新加坡和香港齊名的“亞洲四小龍”。
如何把中央給的政策轉化為建設所需的真金白銀?島省行政區政府認為,首先,應該加快外引內聯的步伐,大力引進外資、技術、人才和專案,迅速改善投資環境,重點開發農業和旅遊業,加快治窮致富的步伐,放寬政策,放開市場,鼓勵單位和個人經商,積極發展商品經濟。
“經商熱”很快在島省全島蔓延。與小家電、辦公裝置相比,利潤豐厚、大陸市場最歡迎的汽車,成了當時的首選,甚至被稱為“世界第一商品”。有資料顯示,當時整個島省行政區直屬的94個單位,有個捲入了汽車生意,全區出現了72家大小公司,各行各業都學著買賣汽車。只要能拿到指標,倒賣汽車就能賺大把的鈔票,這是當時人人皆知的道理。“經商熱”演變成了“汽車熱”。參與買賣汽車的公家和私人都有,工人有、幹部也有。
195年5月,由中紀委、國家審計署、國家經委以及、G省委省政府等組成聯合調查組,對海南進口倒賣汽車一事展開全面調查。調查報告顯示,194年1月至195年3月,島省共批准進口免稅汽車。9萬輛,實際到貨7。9萬輛,進口的汽車已有1萬多輛被倒賣出島,銷到27個省、市、自治區,花掉國家10多億美元的外匯,“嚴重干擾國家金融秩序”。這就是震驚全國的“汽車事件”。
查組經過半年多調查,認為島省行政區領導人在“汽車事件”中沒有以權謀私,島省各級把賺到的錢大部分用於開發啟動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少部分用於改善單位職工住房和生活。島省行政區領導總結經驗教訓時認為,海南的發展其實是既缺錢又缺人,缺人是第一位的,島省的島情決定了我們開放開發不能太快,不能太急。中央調查組的人認為,“汽車事件”剎車不及,與島省行政區、黎族苗族自治州、島省農墾這種一島三方的行政體制有關,建議“必須儘快解決海南島的一元化領導問題”。
19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正式宣告道省成立,成為華夏國第31個省。建省前,島省在建制隸屬於個G省,而島省在197年的工農業生產總值只佔G省的5%。
島省建省發展經濟的戰略目標是,力爭用20年左右的時間,達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000美元以,相當於臺灣20世紀0年代初的水平。那時島省的發電量只有37萬千瓦,而臺灣是1200萬千瓦。因為沒錢,島省的基礎設施建設緩慢,而基礎設施薄弱,又同時影響經濟發展。
海城,這個原本人口不到23萬、總面積不足30平方公里的海濱小城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經濟特區的首府,也成為了全國各地淘金者的“理想國”。而當時的海城市,盡是破爛不堪的街道、混亂的交通秩序。那時海城還沒有紅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