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經營場面非常火爆,在不習慣吃羊肉的無錫、寧波、溫州等地也都流行起來。短短几年時間,“小肥羊”就已經成為中國的餐飲名店,其秘訣何在呢?
“小肥羊”既保留了傳統中餐的美味,同時又採納了快餐化的市場運作和模式化的經營方式。其“三統一原則”:湯料羊肉標準統一,服務管理統一,視覺形象統一。久負盛名的草原羊肉,加上“全國一鍋湯”的原汁原味,成為“小肥羊”火鍋遍佈全國、贏得消費者的兩張王牌。
由此可見,透過連鎖經營形成規模效應只是成功的一方面,質量標準化和形象一致性才是中式餐飲企業與外來餐飲品牌競爭的本錢。
&;#61548; 從“喝不喝奶”到“喝什麼奶”
飲奶並不是中國人的傳統。20世紀90年代以前,乳製品還是一種奢侈的營養品,主要限於老人、兒童、孕婦、患者等特需人群。大約從1998年開始,隨著人們對飲食的健康和營養日益關注,牛奶作為營養最全面的天然食品,得到輿論的廣泛支援和消費者的認可,乳製品逐漸成為一種日常消費品。
喝牛奶漸漸流行,與蒙牛、伊利、三元等乳業品牌的大力引導是分不開的。他們首先集中推廣牛奶的消費習慣,宣傳牛奶對身體健康的好處。從效果看,這種宣傳作用是非常明顯的:過去很多沒有喝牛奶習慣的人,透過宣傳知道了喝牛奶的好處,並變成了牛奶產品的忠實消費者。在蒙牛和伊利的大本營——呼和浩特,大街小巷上的牛奶專賣店很多,對牛奶的主力消費群——中小學生來說,簡直可以“像喝可樂一樣喝牛奶”。
林太太當了十幾年家庭主婦,一直親自負責全家人的食品採購,牛奶是她每次購物必不可少的採購物件。她說,正是伊利和蒙牛等品牌的不斷宣傳,培養了她購買牛奶的習慣。幾年前,牛奶的品種很少,不同的只是包裝,酸奶的品種稍多一些。但現在,超市裡呈現在林太太眼前的牛奶已經不下10個品種,更不用說種類和包裝更繁多的酸奶了。僅僅以時間段劃分的牛奶就有好幾類。“早餐奶、晚安奶、加鈣奶、低脂奶、巧克力奶、特濃奶、優酸乳、加上傳統的白奶,我都不知道要給家人買哪種牛奶更好了。”林太太有些為難。
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已經由“喝不喝奶”變成了“喝什麼奶”。一個簡單問句的改變背後,蘊藏的是生活水準的提高;另一方面,這也是伊利、蒙牛等乳業品牌為了滿足不同消費需求而進行產品細化的結果。
2、家居與品牌生活
居住,對於中國老百姓而言,其重要性幾乎不亞於吃穿。住上寬敞明亮的大房子,是很多中國人的美好願望之一。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穩步提高,擺脫了貧苦的中國人,已不僅僅滿足於有一個棲身之地。1978年,中國城市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積只有平米,到2005年,中國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達到平米,戶均達到平米。如果說室內裝修的風格和家用電器的檔次基本能由自己決定,那麼從小區環境到物業管理,從道路建設到城市規劃就不是個人所能掌控得了的。中國老百姓對自己美好家居的追求,往往超越了居室,而延伸到了整個城市的範圍。
&;#61548; 選擇“宜居城市”
2004年底,在全國範圍面向幾千名中國人進行了一項關於“宜居城市”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評價一個城市是否適合居住時,分別有%、%和%的受訪者認為“交通方便快捷”、“城市乾淨整潔無汙染”和“空氣質量好”是成為“宜居城市”的必要條件,明顯高於“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治安狀況”、“社會保障水平”等其他因素。在同時公佈的“中國宜居城市榜”中,上海名列首位,大連、北京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之後依次是廣州、成都、青島、杭州、桂林、珠海和廈門。
酷愛旅遊的研究生小李拍攝的各地圖片曾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購買刊用,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一提到上海,他立刻滔滔不絕:“我心中有兩個上海。第一個上海從新天地的情調,一直到外灘和陸家嘴的繁華。第二個上海是鉅鹿路上的阿毛麵館、火車站旁的鍋貼、以及隨處可見的便利店。當我第一次在午夜從便利店買到熱粽子時,我就承認,上海是個適合生活的城市。”
調查顯示,“經濟發達、經濟發展迅速、經濟實力強”是上海“宜居”的主要原因。同樣,“機會較多、經濟水平高”也是廣州入選“宜居榜”最關鍵的因素。而北京的入選,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在各方面都具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