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越來越多。蘭蔻的口紅、SK-II的面膜、CHANEL的香水、TIFANY的飾品、PORTS的套裝、DIOR的包包……公司儼然成了秀場。
對於小白領來說,擁有這些東西的秘訣就是省吃儉用好幾個星期,然後為購置一件帶有奢侈標誌的東西而刷光卡里的錢。有條件要買,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買。明知道一個DIOR的包包等於一個月的工資,還是要買。為什麼?為面子!在一群被名牌武裝起來的同事中間,如果你穿得普通,給人的感覺會很怪。現在,早已過了那個大家擠在洗手間裡試穿同事新衣的年代。穿名牌不是新聞,不穿名牌才稀奇。
——品牌是一種個性
阿文,17歲,中學生
“突破渴望,實現夢想”,勁歌熱舞,挑戰巨星……我喜歡“酷”,而百事可樂是一個喜歡玩酷的品牌。正是這樣,我和很多同齡的年輕人才會認為最酷的飲料是百事可樂,而最酷的行為就是喝百事可樂。在我看來,百事可樂代表著青春、活力、激情,跟自己追求“酷”的個性正好合拍。
——品牌是一種效率
小米,30歲,記者
作為一名職業女性,不可避免地要出席一些公務場合,這就要求自己的著裝必須與場合的氛圍相協調,所以我不太喜歡去淘東西,因為我覺得與其盲目地選擇,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權衡質量、價格,倒不如直接感受“品牌”的理念。品牌其實是對生活的一種保證,也是比較省時間和精力的一種很好的購物方式。只要找好適合自己風格的幾個品牌,只需留下電話,或者定期去看看,購物這項瑣碎的事情幾乎就解決了。何況,名牌服裝有保障,面料、做工考究,而且很耐穿,不用擔心今年買了明年就過時。
——品牌是一種情感
陳軍,35歲,工人
在北京這地兒說起同仁堂藥店,那是無人不曉。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生了病就要吃藥,吃藥又都想吃點兒好的,於是就想起同仁堂來——打我爺爺那輩起,就已經開始買它的藥了。說實在的,除了偶爾在醫院開西藥,我還真沒在別的藥店買過藥。
——品牌是一種誘惑
陳小姐,25歲,雜誌編輯
我喜歡大品牌,但與別人不同,我買名牌,一般只買小配件。坦白講,這有經濟實力的考慮。我可沒有花光幾個月的血汗錢來買大品牌的衝動,也沒有節衣縮食為名牌的決心。
在我的邏輯中,大品牌有著獨特的魅力。很多時候,大品牌中的一個小配件也能給自己加分不少,省錢,又有效果。買不起套裝,我就買絲巾;買不起皮包,我就買錢包;買不起全套化妝品,我就買香水。說起來,我最大的一筆開銷就是花了5000多元買了一個PRADA書包。買之前,我還反覆論證,最後得出結論,相比於套裝,一個包可以天天帶,尤其是名牌書包,用好多年都不會過時,很顯檔次。這麼一合計,這樣的品牌,買得值。
——品牌是一種生活方式
薇薇,27歲,自由職業者
對我來說,品牌意味著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網上曾流行這樣一句多少帶點調侃的話:“我不在辦公室,就在星巴克,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我覺得這句話挺適合我的。在星巴克,我可以邊喝咖啡,邊聽音樂、讀書、上網或者和人談合作,那裡是一個獨立於家庭和辦公室之外、輕鬆休閒的“第三生活空間”。
在品牌的無盡魅力和兇猛攻勢下,很多現代中國人並不盲從,而是以一種理性的態度來對待品牌。他們喜歡進行分析比較,從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這種現象的產生依賴於國內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的極大豐富,品牌的多樣化使人們可選擇的餘地變大,不必再拘泥於一兩種品牌。
——塑造自己的品牌
徐先生,37歲,市場銷售總監
我所認為的“品牌”不等同於“牌子”。後者作為label只是被貼上去的。品牌的意義是趣味、形象和質量。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以及生活方式都可以有品牌感,但不是說一定要買有名的牌子才可以。我的觀點是:不要給自己壓力。我個人比較喜歡保守型別的衣服,一般都在國外買衣服。而且,我買東西首選是顏色,而不是牌子。品牌觀念歸根結底是對自己形象的塑造,自己可以是什麼樣子?其實一個人也是有屬於自己的品牌的。
——最好≠最貴
張靜,36歲,服裝設計師
我覺得一味的追求品牌並不可取,因為迷信名牌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