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把盟誓的事兒趁早定下來,如今秦少游畢竟水漲船高啊,此時不爭取一些待遇,更待何時?
……………………………………………………………………………………………………………………………………………………
第二章送到,去睡了,整整一天都想打瞌睡,願明天醒來病就好了。(未完待續。)
第三百九十六章:強強聯手
秦少游明白,現在有人已經開始翹首以盼了。
說實話,到了今日,天下已經變了。
這種改變,何止是生活方式這樣的簡單。
最重要的還是經濟結構的變化。
士族原本賴以生存的土壤,其實已經岌岌可危,關乎於這一點,其實幾乎所有的高門都意識到這個問題所在。
一方面,是隋朝開了科舉,雖然開了科舉之後,朝廷依舊對士族和門閥妥協,於是出現了投卷之類的怪胎,不過大勢已經不可逆轉,九品中正制和舉孝廉的制度已經徹底的沒落。
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技術水平的提高,從而導致書本的價格降低。
晉朝之前,之所以豪族遍地,壟斷一切,其本質的原因就在於,當時的文化知識,絕大多數都記錄在了竹簡和布帛上,即便是有紙張的出現,價格也是居高不下,除此之外,印刷術雖然已經出現,可是並沒有形成規模,這也就意味著,印刷的成本高不可攀。
隋唐之前,教育幾乎是一件尤為奢侈的事,除了士族和地方豪強,其餘的尋常百姓,幾乎完全沒有識文斷字的可能,他們不過是一群侷限於十里之內,大字不識,眼裡只有日出日落的‘畜生’而已,而士族和豪強子弟,自幼便開始學習,受到長輩的調教,他們的優勢,比之寒門,可謂是無限之大。
這種優勢就意味著,任何統治者都無法用其他人來替代士族和門閥來統治天下,天子也絕不可能讓一群大字不識的平民去管理地方,天子的選擇永遠只有一個,要嘛是士族,要嘛是豪強。那時候的天子,想要坐穩江山,唯一能用的手段。不過是在豪強和士族之間弄出點內訌罷了,他從一開始,就沒有任何的選擇。
而知識的傳播開始普及,或者說,一些頗有些家財之人,漸漸的也有機會能夠接觸到書本的時候,士族對於文化上的壟斷,就變得岌岌可危起來,因為這時候,對於統治者來說。他們已經有了新的選擇,這個選擇,未必就是你們這些士族和門閥,這便是開科舉的意義,因為開了科舉,又因為接觸知識並不再是遙不可及,於是一批寒門子弟,漸漸脫穎而出。而士族唯一能做的,無非就是將他們收攬為門生故吏罷了。
只是這種的結盟。顯然並非是牢不可破,在這個透過宗族和血緣聯絡起來的世界裡,當他不是血親的時候,想要徹底的控制。就沒有這樣簡單了。
緊接著,真正動搖到士族地位的便是武則天,武則天登基,為了打擊異己。開始大量任用酷吏,而這些酷吏,沉重的打擊了士族的經濟基礎。
現在擺在士族面前的。依舊是第三個滅頂之災,那便是神策府的崛起。
神策府若是在二十年前應運而生,只怕用不了多久,就會被立即壓制下去,因為這個怪胎的出現,已經大大的妨礙到了豪族和士族的根本利益,它建太平學,使得士族和豪門對知識的壟斷越來越力不從心,除此之外,神策府造就了一批新富,這沉重的打擊了士族的經濟基礎,當初弘農士族想要藉此打擊神策府,結果神策府諸多手段使出來,頓時士族的田園經濟徹底崩盤,弘農士族的崩盤,某種程度,有很多的因素,一方面是因為秦少游的撒錢手段確實太厲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隋唐所開的科舉,讓弘農士族再沒有從前那樣的力量,再加上武則天在位時的打壓,於是乎,經濟上被秦少游壓制的死死的,在政治上,竟是是動彈不得。
既然壓不住,那麼唯有合作了。
弘農士族與秦少游的合作,可謂是典範,士族大量的透過議事堂來維護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即便是有一些傷害到了士族的政策,可是藉著議事堂也可以讓他們多少有了討價還價的資本。
而另一方面,卻是經濟上的融入。
田園經濟本是弘農士族的根本,可是很快他們就發現,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孟津的商貿經濟面前不堪一擊,他們畢竟擁有足夠的人脈,也擁有足夠的政治資本以及財力資源,當他們投身進孟津的商貿熱潮之中,結果如何?
他們猛然發現,原來種地是真的不掙錢的,守著一箱箱的錢放在地窖裡,也沒有任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