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信任、愛、自信、勇氣、自由、創造等等,於是自己就不會入戲太深,不會即使對方已經下戲了,我還在繼續生氣、悲傷、沮喪、興奮、困頓,因為一起演戲的演員此刻已離開劇場,當現場只剩下自己時,就應該立即脫離角色,回到真實的此刻,回到本我(沒有角色、沒有劇本),這就是奧修講的: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

試想一下,此刻你正同時一人演很多部戲,有的戲你扮演父母,有的戲你扮演子女,有的戲你扮演伴侶,有的戲你扮演同事,但只要一離開劇場,就應該立即脫離這個角色,回到當下,回到你自己,於是你可以瞬間脫去戲裡其他演員投射給你的期待、壓力、批評、負面情緒等等。但有太多人一回到自己獨處時,腦袋裡縈繞的還是上一齣戲其他演員說的臺詞,還在繼續生氣、繼續擔憂、繼續悲傷、繼續恨,或是提前煩惱下一齣戲的劇本……於是,久而久之就忘記自己真正是誰(他以為自己是誰的父母、誰的子女、誰的伴侶,這些都是劇中的對應角色,他沒有自己真實而獨立的純淨身份)。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愛麗絲有一段經典對白說得很貼切:“你們看起來都好真實,有時會忘記這些都是夢……這是我的夢,只要我醒來,你們都會消失”。 txt小說上傳分享

應考極端→接受極端→享受極端,考場→劇場→遊樂場(2)

奧修在《奧秘之書(上)》提到:“如果你能夠以一齣戲來看整個世界,你將會重新恢復你的原始意識。去一個電影院,不要看熒幕,忘掉影片,注意看那些觀影的人,有人會哭,會流淚,會笑,會興奮……用七天的時間把每樣東西、整個世界都看成一齣戲,你就會變得不一樣”。

我自己除了會在戲院看觀眾的反應,也會在電視機前觀看家人的反應,或是遊戲廳、遊樂園觀看玩者的反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六歲小侄子在玩網路遊戲時,因為一直考不過駕照,無法帶他的網路虛擬寵物去兜風而對自己生氣,邊哭邊罵自己,還開門說要離家出走;還有一次跟他玩《大富翁》,他把輸錢當成是要了他的命般地跟我生氣。我從他身上看到自己曾經因考試失敗而情緒崩潰的荒謬,看到有人因為玩股票輸錢去自殺或殺人的荒謬──我們都太入戲,但如果不是馬上跳出來當觀眾,自己就會悲劇演到底。觀察小孩,與小孩玩,或是看新聞都可以教會我們很多,特別是看到有人把戲當真時,幻境就因我們旁觀者清而打破了。

要脫離角色不容易,因為大部分人入戲太深。電影《楚門的世界》( The Truman Show)、《偷天情緣》(Groundhog Day)、《奇幻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魔幻時刻》(Magic Hour),都是能協助你跳脫劇本的必看電影。要覺醒,就必須先從自己的夢、自己的劇本中醒過來,活在片刻沒有身份、對白、情緒的空性狀態,也只有“跳出去”,從觀眾的位置看自己演的戲,才能看到整齣戲的精神,就不會只困在其中一個角色,看不到編劇與導演的全劇視野。

這就是《鑽石途徑之1 :內在的探索》裡談的:“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的境界。如果你能像楚門一樣,戲演完了就大膽走出片場做回自己,那麼就有機會順利再往上登上一個臺階:從考場→劇場→遊樂場。劇場與遊樂場的概念不同,差別在心境,如果把人生當成劇場,基本上是比較嚴肅的、被動的——被導演要求演技,被製作人要求票房或收視率,被觀眾要求眼緣,只有離戲之後才可以做回自己。但遊樂場的概念是:你是有主動選擇權的遊樂者,你可以自主決定要玩“鬼屋”體驗“恐懼”、在“自由落體”體驗人生的大起大落、在“旋轉木馬”上體驗暈頭轉向的忙碌、在“天搖地動屋”裡體驗地震千鈞一髮的緊張、在“水上游樂園”體驗衝浪然後落水、在“海盜船”體驗極端擺盪的人生、在“雲宵飛車”上體驗高速起伏的驚嚇、去“高空彈跳”體驗瀕死的狀態(建議想跳樓尋死的人,先去體驗高空彈跳之後再決定)…… 但無論是興奮、刺激、恐懼、甚至驚嚇到哭,心裡一定知道自己在遊樂場,不僅不當真,還把每一項設施都當成是有趣的體驗,都是在“玩”, 羅貝託?貝尼尼(Roberto Benigni)的電影《美麗人生》( Life is Beautiful),就是把悲慘的猶太集中營,當成是遊樂場來玩,可見導演已經活在非常高階的人生境界:只要有玩心,無處不是天堂樂園。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變局下,我們不做贏家,而要做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