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許鹿希談她的愛人著名科學家鄧稼先如何接受制造原子彈任務以及他們最後訣別的情景,至今讓我揮之不去。
第一章 1986,鄧稼先隕落北京(3)
從鄧稼先隱姓埋名在大西北研製原子彈到他有病回京住院,一共28年的時間。這28年許鹿希與鄧稼先天各一方。結婚33年,在一起共同生活只有5年。從1985年7月31日到1986年7月29日,是她與鄧稼先相處的最後日子。許鹿希說,在最後的一年裡,她的心情非常複雜。等待了那麼久,人是回來了,身體卻垮了,命搭進去了。說這話時,她聲音哽咽著,用手輕輕拭去眼角的淚水。
在許鹿希的家裡,就是不談往事,你也會觸景生情。在這座老式的樓房裡,一進客廳,首先看到的是鄧稼先用過的一張不大的褐黃色“一頭沉”辦公桌。在這張辦公桌上,鄧稼先曾伏案粗估引數。辦公桌上面擺放著鄧稼先用過的電話、筆筒。挨著“一頭沉”辦公桌的是一個老式的五斗櫥櫃,上面放著一尊半身的鄧稼先紀念塑像。紀念塑像的牆壁上方,是一幅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親筆題寫的“兩彈元勳鄧稼先”的墨寶。
客廳的北面,還是那對老式的蒙布沙發。許鹿希說,70年代,鄧稼先的摯友、科學家楊振寧先生回國來到家裡,就是坐在左邊的這個沙發上,鄧稼先坐在右邊的沙發上。那一天,在這個房間裡,鄧稼先和青少年時代的摯友楊振寧談笑著、嘆息著,盡情地敘述幾十年的離別情懷。
矗立在客廳北面的三個簡易的木頭書架上,依舊擺放著鄧稼先使用的英文、俄文版核物理書籍以及許鹿希使用的中、英文版醫學書籍,這樣的擺設彷彿在告訴人們他們永遠不離不棄。
幾乎一切原物未動,房間的擺設仍然定格在鄧稼先去世時的狀態,有所變化的是在每一件物品上我們都能看到許鹿希用紙條寫下的註釋。在客廳的另一方,一個普通的支架圓桌,上面放著幾個玻璃瓶,裡面裝著*、金銀花。
從那時到現在,許鹿希一直住在這所老房子裡,半個世紀的時光停留在這裡。樓房外濃密的樹影滲進屋子裡,許鹿希說:“家裡的一切都是鄧稼先在時的模樣。只有這樣不離不棄,才能感到鄧稼先的存在。”這個房間隨著它的男女主人經歷著時代的變遷,目睹了發生在這裡的所有悲歡離合,目睹了主人的夢想與榮耀。現在,女主人許鹿希仍然忠貞不渝地守護著房間的一切,睹物思人。在這裡,演繹著一段幾近成為絕唱的愛情故事。
真愛永恆
從2007年9月7日第一次採訪到2008年11月28日,一年多的時間,不知為什麼我經常想起許鹿希,在與許鹿希第一次見面時,看到她默默凝視鄧稼先遺像的那一刻,我體會到了這跨越時空的深情。可以說這第一次會面就深深地觸動了我,也給我帶來了沉思和震撼。對她、對她的生活,我久久不能放下。
2008年11月25日上午,我再次撥通了許鹿希的電話,我告訴她我想繼續採訪她,她首先表示同意,然後說:“希望不要寫成現在有的愛情電視劇那樣,令人匪夷所思,我和鄧稼先在精神上是相互支援的,我們的精神生活大於物質生活??”
放下電話,我想,現在的人,特別是年輕人,能讀懂等候的28年以及聚少離多的28年之後竟成永別的故事嗎?
純潔的愛情真的是永恆的嗎?如今,很多人都認為永恆的真愛只是電視劇中騙人的故事。說來也巧,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一條訊息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條訊息報道的科學研究成果,可以對愛情是否永恆做再次證明。這項科學研究發現,原來情侶間的真愛的確可以歷久不衰、海枯石爛。這是《人民日報》轉引英國《每日郵報》的報道。報道稱,美國科學家利用一些毫不浪漫的實驗,例如大腦掃描等科學檢測方法,來證明真愛並不會隨歲月而消逝。他們指出,一對夫婦結婚超過20年後,仍會深愛著對方,看見對方的興奮感覺就如初戀一樣。這項發現說明,就算是相處多年的老夫老妻,也未必會因太熟悉而對對方感到厭倦。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一章 1986,鄧稼先隕落北京(4)
研究員費希爾博士說:“如果你問世界各地的人,愛情是否能歷久常新,他們大抵會轉轉眼睛,回答說‘應該不會吧!’大多數書裡也都是這樣說的,但我們證明了這種觀點是錯的。”
美國的研究人員找來了17名男女,他們都對配偶從一而終,平均已結婚21年,按照我們通常的觀點,結婚這麼多年,早就沒有了激情,愛情已變成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