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面的名堂,他們向陶勳進言,希望透過漲價的手法從那些商人手中狠賺一筆。結果陶勳一口否決,他告訴他們,如果景祥商行也漲價雖然能賺錢卻會令民心更加不穩,得不償失,為今之計只有不計成本地跟對方鬥財力,將對方拖垮。
為了讓古述他們安心,陶勳當場一次性拿出二十萬兩銀票交給他們,並且十分自信地告訴他們“錢不是問題”,只管放手鬥垮對方即可。
於是商行調動全部人力大肆從外地採購日用物資,經辦的人使出來渾身解數,甚至利用和以前僱主的關係,四出尋找供貨商。商行的人很快發現運氣站在他們一邊,只要出縣境到鄰縣稍稍釋出採購訊息,就經常有人主動找到他們出售物資,而且交貨的地點離秋垣縣很近。
當然,這些採購的人不知道這期間陶勳夫婦、褚小蝶、玲瓏等每天都飛行上千裡到別處城市購買縣裡市面上的緊俏物資,然後用仙術帶到秋垣縣附近交給商行的採購人員以解秋垣之急,只道是少東家行事有上天照應。
商行採購的物資中各類原材料佔了不小的比例,只要有充足的原材料,商行下屬的技校已經開始可以做出一些東西,做工差了些卻也能用。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各種物資源源不斷從陸路、水路運進小小的秋垣縣城投入市場,確保著縣城的生活物資的供給。
這場無聲的戰爭進行了二十餘天,最後以景祥商行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商盟並非鐵板一塊,不少人不願手上的資金被套牢,再加上那些信誓旦旦要拿錢支援他們計程車紳光說不練,緊要關頭不肯出錢,結果造成商盟財力不濟,前期不計成本地購入導致商盟的不少人損失慘重,購進的物資價格太高賣不出去,恢復到原價也因為前期漲價時聲譽受損而賣不動,只有大幅降價才能勉強售出,最低的低到原價的三、四成,即便是這樣市面上仍舊遠遠地供過於求。
這場商戰的影響甚至超出了縣境,連鄰近數府、縣的商人也被捲進來,他們大多跟本地的商人有聯絡,莫不抱著趁機大賺一筆的念頭,故剛開始時很自然地成了本地商盟的天然盟友,只可惜景祥商行的運氣似乎好得難以置信,很多物資交易在他們的眼皮子底下完成,而他們根本不知道供貨方的行蹤,便無從從中作梗,到了半途時見情形不妙時他們馬上集體轉成了景祥商行的盟友,將貨物大肆傾銷進去,這也成了景祥商行能鬥垮本地商盟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一場商戰除了最初幾天在百姓中造成一點恐慌外,其他便再沒什麼影響,商戰結束之後,陶勳指揮古述他們低價從商盟手中買回大量物資,除留下一部分備庫外其他的轉運出去銷售。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減少商盟的損失,免得將事情做絕,留下人情和良好的口碑;二是避免本地物價過低,畢竟過低的物價也大大地損害了本地工坊和匠人的利益。
經此一役,景祥商行作為秋垣縣第一商號的地位從此便穩固下來,成為陶勳調控本縣經濟命脈的重要棋子。
第九章 公役之辯(上)
商戰過後不久,從京城傳回來好訊息,秋垣縣大破烏衣門的捷報送到朝堂引起了不小的震動,抓獲烏衣門副門主、壇主等高階骨幹以及順藤摸瓜揪出大片烏衣門組織機密,此乃立朝以來第一次,此事以知縣陶勳居功至偉,連皇帝也讚賞不已。
相應的,青虛觀六道與烏衣門有染的訊息給了靖寧侯黨不小的打擊,但他們並不甘心,在靖寧侯的指使下,部分御史言官紛紛上摺子對秋垣縣奏報的真實性進行猛烈地抨擊,妄圖從根本上否定奏報。
其實自陶勳將戰果上報之後,省、府兩級出於謹慎起見先按圖索驥抓獲不少烏衣門殺手,各地的奏報呈上來證實秋垣縣戰報的真實性,三司衙門才敢正式行文上報朝廷,這也是為何這份奏報晚達朝堂的原因之一,故其真實性是不容懷疑的。
在報捷朝廷的同時,省布政司依據陶勳破獲的情報向相關省、府、州、縣發出海捕文書,一方面官府大肆搜捕烏衣門殺手,另一方面整個江湖也行動起來展開了對烏衣門的全面圍剿,各省都有殺手落網,有的被當場格殺,有的被擒住逼問出口供再乘夜送交各衙門,因此當朝堂上兩派爭執不休的時候各地紛紛有破獲烏衣門的捷報傳來,形勢對陶勳極為有利。
但即便如此,靖寧侯仍舊公然質疑陶勳的奏報,他之所以有如此底氣,完全因為他摸透了皇帝偏袒維護天虛真人體面的心理,正是在皇帝的默許之下,一直以來裴黨才能在朝堂上與*的激烈鬥爭中始終穩居上風。
而這一回,雙方激烈的爭執狀況沒有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