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還管飯吃,真是天上掉燒餅的好事。對災民們而言,背井離鄉到秋垣就象掉進了安樂窩,官府每天定時施粥供養,發給他們寒衣寒被,免費將小孩子收進義塾識字,這樣的好事以前做夢也不敢想,一路顛沛流離經過的數縣哪一個不是象對付瘟神一樣對待他們,人都是有感情的,他們個個已經對知縣陶大人感恩戴德,就算官府徵調時仍舊按常例不給分文他們心裡其實也是心甘情願的。
所以縣衙的佈告貼出去沒有兩天,六、七萬青壯中有六成主動到縣衙登記,大大超出了陶勳他們的預計,於是官府從第三天開始組織、調配民夫,提前啟動整修全縣所有農田水利設施的計劃。
第八章 秋垣商戰(下)
這次整修的範圍除了農田水利之外其實還有橋樑、路網建設,境內很多殘破的橋樑被重新修葺一新,官道和主要的道路也都要重新擴建夯實。
陶勳和兩位師爺、書吏們仔細參照他親繪的縣境全圖和縣衙黃冊圖籍,制定出了十分詳盡的修建計劃,計劃所需的土石木方一部分就地解決,另一部分由景祥商行組織人力從藜龍山採運,官府將藜龍山的官產開發權承包給景祥商行;所需的錢糧,小部分由陶勳從大戶人家募集,大部分由景祥商行捐贈,當然這筆銀子實際上是他所出。
景祥商行隨著數次鉅額捐贈而在秋垣縣名聲鵲起,十餘萬兩銀子的錢糧財帛送出來,不但秋垣百姓一夜之間記住了商行的名號,而且給商行創造了極便利的招工條件,百姓眼中景祥商行就是有實力、高待遇和慈善的象徵,商行開設店鋪招傭僱工的條件十分優厚,僱傭的人數也不在少數,招工的火熱情形一時稱盛,第一批店鋪招工結束後,本地無業的閒人明顯少了不少,縣內的治安亦從中受益。
藜龍山玉礦開採後,古述透過老關係請動一位當世知名的制玉大師在此掛名一段時間,商行以十分優渥的價格向這位大師定製百餘座玉器,訊息傳出去,商行在行業裡有了個不錯的口碑,這也是個不錯的開局。陶勳透過峨嵋派的關係請來一位隱居的老玉匠授徒,在他的帶動之下,商行的玉器生意漸漸展開。前幾批做出的玉器暫先只能透過景福商號的店鋪出售,這是因為由於時間較短,到省、府開分號需要的人手,主要是熟練的人手,沒有招齊,因此商行的店鋪暫時只能限於秋垣縣城內,而玉器的主要消費地在京城、江南一帶。
在全縣整修農田水利、橋樑路網的同時,縣城裡掀起了一場激烈的商戰。戰爭的雙方一是景祥商行,另一方則是本地大商人組成的商盟。商戰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陶勳和景祥商行的行為觸動了本地商戶的利益。
相對於縣裡百姓的交口稱讚,本地的商人對景祥商行抱以滿腹怨恨。自打得到外地災民將要湧入縣境就食的訊息後,本地商人就攢足幹勁想要囤積居奇狠狠地賺上一筆。他們在災民入境之前就不顧縣衙門的再三禁令互相串連抬高米價,沒成想景祥商行突然冒出來,並且一次性捐出上十萬石大米,隨著大米湧湧不斷地運進來,他們哄抬米價的算盤自然落空。
接著本地商戶又想在其他物資上賺一票。不料景祥商行自從成立以來,開足了馬力按陶勳的要求到外面採購生活物資供應本地,極大地緩解了本地市場供應的不足,再度令他們的計劃流產。
本地商人都知道商行的背景是知縣大人,俗話說富不與官爭,他們明裡不好對著幹,曾想過找地痞流氓滋事,於是和某此土豪富紳勾結起來鼓動關聖會四處生事,後來被知縣借金劍門之後狠狠地打壓下去,他們一打聽才知道金劍門和鴻遠鏢行已經跟商行結了盟,只得作罷。
商戶們又曾經暗地裡鼓動青竹門的程天青,希望他將私鹽價格抬高,這樣可帶動物價飛漲,引起民怨沸騰,然後某些大佬再在省、府官署活動一下,足以給知縣好看。結果程天青根本不敢跟陶勳對抗,十分乾脆地拒絕了他們。
本地大商戶們多次碰壁後本待死心,這時本地士紳富豪們鼓動和支使他們與景祥商行打一場商戰,給景祥商行和知縣一個顏色瞧瞧。在對方重諾鼓動之下雙方一拍即合,本地大商戶結成商盟,得到了那些人的許諾支援,於是他們大肆購進景祥商行出售物品,想要逼其抬高物價。
這一招剛開始的確給景祥商行造成極大的影響,採購來的東西一上架就被人買沒了,隨後又出現在其他店鋪的貨架上面,價格卻高出兩、三成以上,出現了新開的店鋪大門常常被圍得水洩不通卻又無貨出售的局面。
果然,物價的上漲讓全縣的人心一陣浮動。古述他們都是商場裡的人精,一下子就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