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在清遠遇刺,跟他有關,之後還依舊重用他,韓玉階已覺不勝惶恐。上位者的信任是有極限的,而他已早到了頂點。
九月十日,李肆在普仁殿偏殿召見韓再興這一批要回黃埔講武學堂繼續進修的軍官,他一臉清減,顯出這段時日很是操勞。
“聽說你們自稱是黃埔零期,有這份心氣,很好。不止是你們,之前短訓班的學員,都要重新深造,為的是什麼,你們知道嗎?”
李肆和聲問著,眾人互相看看,韓再興原本是他們的意見領袖,可因為心中有事,沒有搶這臉面,於是都有些躊躇。
何孟風站了出來,“稟天王,我等雖經短訓,但時日短,所學不成體系。戰時對部下把控依舊不足。長沙一戰,跟天王弟子相比,轄下所部傷亡甚重,因此需再學再進!”
李肆滿意地點頭,這個何孟風雖是綠營出身,卻很有潛質,是自己嫡系親傳之外,跟韓再興等人一同新起的出色人物。
何孟風所言,正是李肆對長沙大戰,自軍表現的一項重要總結。雖敗康熙二十萬大軍,但自身戰死近兩千人,傷近萬人,最初讓李肆很不滿意。他覺得英華軍火力強大,裝備精良,訓練充足,軍心也高。怎麼也能跟百多年後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的英軍相比,為什麼打半火器化的清軍依舊要付出這麼高的代價?
客觀因素有很多,雨天肉搏戰是一樁,清軍有康熙親自督戰,悍勇不退也是一樁,但對比斃俘十一萬人的戰績,李肆總覺得英華軍現在還難以稱得上是完全的近代軍隊,那麼主觀因素又是在哪裡呢?
長沙大戰後,軍隊一如既往地作了總結,檢視各部傷亡數字,李肆看出了一些端倪。老司衛出身的指揮官,所帶部隊傷亡普遍小於其他人所帶部隊。原因正在於,老司衛出身之人,歷來都重整體進退,善於觀察戰場,對部隊把握力度很強。畢竟英華軍的作戰教典,是他們親身一條條凝練出來的。
而後期轉入的指揮官,特別是翼長以上,這方面的能力就很欠缺。舉個簡單例子,在長沙城北冒雨突擊瀏陽河撈刀河防線的時候,突擊波次的編排,各波次兵力的配屬排程,很多細節都掌握不好,對每波次攻擊的目標設定也不夠實際,雖然很快突破防線,但每一波次傷亡都很重。而那些有效把握部隊的指揮官,能精心排程,讓每一波次的攻擊充分發揮效力,卻又在付出太多代價之前及時被新一波次兵力替換,從而有效地減少了傷亡,同時又達成了作戰目標。思念停息
簡單說,指揮官能力不足,還沒完全適應火器化作戰體系的特點,使得英華軍沒能完全步入到近代軍隊行列,從而對清軍形成足夠的代差優勢。而中層基層指揮官的具體缺陷,就在於思維還是平面的,不能將盡量多的因素納入到思考中,形體的作戰思維。
這就是李肆要重訓軍中指揮官的背景,要將教典一條條掰碎了,變成這些軍官的系統知識。
環視這批軍官,李肆道:“你們都是黃埔講武學堂出身,也都是我的弟子,不必自外於我……”
一番勸勉加訓誡,軍官們興奮中帶著些惶恐地退下,韓再興鼓足勇氣,求了單獨覲見。
李肆在舒適的肆草堂置政廳見了他,隨和地道:“以你在廣州那一夜的勞,現在還是委屈你了。不過軍中就是這樣,能力不足,還要踞在高位,不僅會害部下,也會害了自己。所以才給你們一步步儘量走得踏實些。”
照著黃埔學堂練出來的坐姿,韓再興挺胸昂首,坐得筆直,對李肆這番勉勵很是感動,被問到來意時,他猶豫了一陣,才終於說出父親韓玉階的顧慮。
李肆很嚴肅地道:“你爹也是糊塗了,他有啥心事,讓他自己來說,你代他說的話,我一概不聽。”
韓再興頓時大汗,卻不想李肆再問:“那你自己,對立明禪位之事是怎麼看的?”
韓再興還想躊躇,可對上李肆那直視而來的平靜眼神,再沒了顧慮,徑直道:“朱明已經亡了幾十年,我們英華,不管文武,沒有拿過朱明一分薪餉,更沒為朱明效過一日力。這英華是天王帶著我們所立,要我們為朱明犧牲流血,哪怕一日,也不願意!”
李肆沉默,片刻後他才道:“朱明是怎麼亡的?”
這是李肆自問,不等韓再興回答,他就接著道:“朱元璋建大明,驅逐蒙元,得了華夏正朔。但他立國,以家為度,推行復古。在他的勾畫裡,大明是農人、士人和朱家這三方。工商、匠戶、樂娼等等,都低人一等,被推到他所畫天下輿圖的邊緣。”
“以永曆絕明國祚算,前明立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