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穩穩前行。
所以這廣冇場上恭敬行禮的,什麼人色都有,甚至有不少一隊隊而來的蒙學學童。
除了拜天拜約的,還有不少聚在大中門下,這些都是樸實民人。什麼稻米、雞蛋、蔬菜瓜果和手工品堆在那些立得筆直的侍衛親軍身前,甚至還有人徑直朝侍衛親軍身上披他們縫製的衣物,讓原本當泥胎菩薩的將士們既是啼笑皆非,又是滿心感動,更有一股濃濃的自豪在全身滌盪著。
英華治下,其他地方不論,至少廣東一省,這兩年來日子已經大變樣。工商茂盛,農人負擔減輕,文人雖各有心思,往昔的枷鎖卻消解了。而英華官府在醫衛、救濟等各方面做的事比滿清時期強了若干倍,貪腐雖說不上禁絕,卻也不再是朗朗白日下的勾當。已經有人在叫嚷眼下的日子就是盛世,李肆登基為帝,發出如此約定,那十數萬人之前在天壇上的呼喊,可是他們真冇實的心聲。
循著往日的傳統,來宮門前進獻貢物,就是他們表達擁護李肆,擁護新朝之心的行為。
除了獻物,民人還聚在此處,想見得天顏,可依著他捫的小民心性,又沒膽子求見,就只好蹭在這裡,希望能湊巧見到李肆出行。
此刻在大中門前,聚了上萬民眾,害得剛就任侍衛親軍統領一職的孟松江緊張得一臉發白,不僅調了兩個整營,一千二百人來守護宮門,還一個勁地向於漢翼求援。再見到一襲明黃身影在十數人的簇擁下上了大中門,更是朝天長嘆,心說這半年侍衛親軍統領的差事,多半會要了自己的小命。
“陛下駕到一一”
大中門上的侍衛親軍齊聲高喊,下方那正嗡嗡喧鬧著的上萬人頓時平靜了,可僅僅只是片刻,再度爆發出熱烈的歡呼。
李肆朝著民人捫揮手,心說自己的舞臺滿處皆是,民眾就是一個,不止是民眾。
“下午兩點,陛下還要在普仁殿召見新封武官:四點要開御門聽政會,晚上七點接見雲南、貴州、湖南、江西和福建五省的安撫使和招討唉”,…”
“明天的行程是東莞和佛山,視察東莞機械和佛山鋼鐵,還有佛山製造局。途中要在青浦停留,與中書廳、工商署和工商總會一起討論工商事的政務流程。”
“第三日是先視察黃埔講武學堂,再啟程去新安,準備視察香港海軍講武學堂……。”
李肆一邊笑著揮手,一邊聽楊適彙報著日程安排,他的舞臺太大,那些腐儒若是以為靠著什麼君王禮就能再造君父,真是有些白日做夢了。
可再想想這些日程,李肆的笑容就僵硬起來,揮手的動作也機械了,這日子,該怎麼活……
第四百四十章 沒太監,乃聖君
() 第四百四十章沒太監,乃聖君
不盡快將這英朝權政結構搭起來,李肆就真沒辦活了。
作了幾天準備,再花幾天分別回應軍政工商民各界人心,幫帝半月後,李肆終於在普仁殿再度召開御前會議,此次會議被稱為“皇英國政大議。”這一次會議調理了英華國政根基,從國政體制上闡述了李肆該怎麼兌現《皇英君憲》。
後世史書上說當日秋高氣爽,文武百官緊密地團結在以皇帝陛下為核心的大英王朝領導層周圍,高舉天主道理論和“三代之治”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皇英國憲》,進一步加強華夏聖道之治的建設,為構建皇帝陛下所描述的大同盛世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迴歸事實的話,這一天很亂,因為李肆一下燒了三把火。
首先是調理皇帝本人和英朝一國的關係,在《皇英國憲》裡,李肆已經承諾,不以一國奉養一君,君國再非一體。原本很多人,甚至三賢黨之流都不覺得李肆會在這上面較真。唐太宗還有言“水可載丹,亦可覆丹。”歷代明君也都說過類似的話,可不過都是用袖子遮嘴,免得吃相太難看的姿態而已。
卻沒想到,李肆是認真的。
首先他就明確,現在國家分內、中、外三廷,內廷為皇室,外廷為國朝,中廷接內外,內廷之事與國政再無關係。這話意味著兩點,一是皇室內庫和國庫將是兩個隔絕的體系,皇帝再不能將天下當作一己之私,隨意伸手。這點三賢黨乃至聖儒黨都是欣然接受,需要考慮的是怎麼落實口但另一點卻意味著,皇帝的私事也跟國家再沒關係。
這點讀書人都不幹了,甚至範晉劉興純等心腹嫡系都覺難以接受。大家都說,雖然君國不再一體,可皇帝終究是一國之尊,是這一國的腦袋,一國的臉面,公私也不能這般涇渭分明。皇帝討老婆,生兒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