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是江蘇松江府奉賢賢境內,離金山衛四五十里地。
這片地方以灘塗為主,還只是荒地,海岸水深,可停大船,但要建成港口,卻需要很大投入。
“從長遠計,新起一港,可避開江南原有的商貿佈局,跟閩廣關聯更緊。同時此處荒僻,也避免開初跟民人衝突劇烈。”
李肆一言定鼎,就此就一顆釘子,牢牢釘在了江南。這座暫時定名為“龍門”的港口,此時還只停留在相關人等的腦子裡,日後還將幾改名稱,最終成就正果。而它的位置跟李肆那個時代大上海之南的蘆溪港就沒差多少。
當西院把朝廷關於江南通商事的決議傳播出去後,一國工商為之沸騰,大家都看出了這其中的絕大利益。同時也為朝廷決意放開手腳,容他們在江南自由折騰而狂歡。
工商高興了,讀書人不高興了。別忘了,幾年前從江南投到英華的讀書人,如今已滿布英華朝堂和地方。這些讀書人早已不是什麼腐儒,甚至不少都脫離了儒賢之流,成了“天道主義”分子。
不管是關心江南同胞的命運,還是對工商勢力要自由折騰的警惕,這些原本正抱團推動東院推舉事務的讀書人,透過各種途徑,將反對之意傳遞給了朝堂。包括已升任福建泉州知府,給自己取號板橋的鄭型。
軍中不少江南讀書人出身的將領,也從私人途徑,表達了對江南之事的擔憂。這些人以軍界戲稱為“江南三傑”的黃慎、徐師道和莊在意為,主動請纓,希望朝廷能派遣陸軍入江南,不讓國中工商在江南搞得太過火。
九月下旬,英華朝堂頒佈《通商條例》,這個條例跟早前的《航海條例》一起,被後世史學家稱呼為“陸海殖民法。”奠定了英華的百年殖民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