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道二十年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年份,太多的事情都擠在了這一年。
這一年的九月,東京龍門區國史館會堂裡,喧囂如浪,幾乎要掀翻屋頂,掌管館中常務的學士鄭燮再難忍耐,一反文雅之氣,如餓虎一般咆哮道:“一樁樁來!票決開始!”
即便是國史館裡保留著儒生底蘊的編修、檢討和學士們,也被聖道二十年這紛繁衍進的歷史給烘烤得心火狂湧。這些人身負編纂國史之責,除了按時間編寫國史綱目外,也要分事件分領域調查和撰寫更細緻的史料。除了按照經濟、軍事、刑律等領域劃分的常項“課題”外,每一樁大事也是一項課題。
領到了課題,就意味著一樁名利,課題有經費,成文史料也奠定了學術根基,更是朝堂決策的依據,還可將不涉及保密法令的內容另編成書,公開出版,這些儒生們當然要打破腦袋爭到底。
眼見聖道二十年就要過去,政事堂撥下了大筆經費,要在第一時間總結相關歷史,國史館頓時也成了戰場。國政歸相、南北增約、西洋大戰、北庭大戰、出西域,大事太多,可國史館人頭也不少,大家各自選著自己感興趣和熟悉的領域,自然免不了撞車。
鄭燮拿出了變通辦法,各個專案先接受報名,相爭者在全館大會上自陳長處,再由常項課題組和領導們組成的評議團票決。
儘管這意味著無數的人情往來和暗中運作,但畢竟是在全館眼皮底下對決,責任也落不到國史館的領導上,在理論上也給了有才之人和後進新人一定機會,因此鄭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