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用軍事力量。正如中國內地無意攻打中國臺灣,而是更可能對“*”運動持續進行釜底抽薪,逐步累積優勢並最終制服對手。
在一篇題為《北京共識》(The Beijing Consensus)的文章裡,喬舒亞·庫珀·拉莫大量引述中國高階官員和著名學者接受採訪時的言論,清晰地描繪了一幅有關中國新外交政策的畫卷。“中國沒有去構築美國式的權力,不像美國那樣動輒訴諸武力,對他國的世界觀說三道四,”拉莫寫道,“呼之欲出的中國式權力是以其獨特模式的榜樣、經濟制度的實力和堅定不移地捍衛……國家主權為基礎。”拉莫刻畫了這樣一箇中國精英群體:他們深知自己國家的實力蒸蒸日上,還向來採取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外交模式,這將使中國成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夥伴,特別是在美國被視為傲慢的霸權國的世界上。“中國的目標不是製造衝突,而是避免衝突,”他寫道,“戰略上的真正成功是巧妙地處理問題,從而使結果自然而然地符合中國的利益。而這一思想來自中國的古代軍事思想家孫子,孫子認為:軍未動,勝負定矣。”
美國深諳對付傳統的軍事—政治崛起之道。前蘇聯和納粹德國崛起的本質正在於此。美國有一整套思想觀念和手段,如軍備、援助和聯盟體系,使它足以對付這種崛起。如果中國到處侵略擴張,既讓鄰國怒不可遏又令世界恐懼不安,那麼美國就可以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且採取措施時還有一個天然的平衡機制可以利用,那就是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和越南(也許還有其他國家)會聯手抗衡中國權力。但是,如果中國繼續執行現有的非對稱戰略,美國該怎麼辦?如果中國繼續慢慢地拓展對外經濟聯絡,恪守低調而溫和的行事風格,只尋求擴大在世界上的分量、增強友誼與影響力,美國該怎麼辦?如果中國一點點地消磨美國的耐心和意志,逐步在亞洲使美國邊緣化,美國該怎麼辦?如果中國悄然取代了耀武揚威、自命不凡的美國,美國又該怎麼辦?如果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爆發一場新冷戰,但對手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而且不實行僵化的前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也不將實力耗費在沒有意義的軍事幹涉上,美國又該如何應對呢?對美國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挑戰,不僅從來沒有遇到過,而且還沒有做好準備。
美國的政治精英在考慮如何與中國打交道時,將目光投向了另一個崛起中的大國。這個大國與中國近在咫尺,而且就在中國的臥榻之側,它就是印度。
。 想看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