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換句話說,只要不引起美國的介入,中國面臨的任何潛在問題都將無關緊要。如果美國不介入,一場關於臺灣問題的戰爭也可能是激烈的,但只有在演化成中美直接對抗的情況下,這種戰爭才會具有影響深遠的全球性後果。反過來,來自中國的挑戰對於美國的影響也遠遠超過對其他任何國家的影響。從歷史上看,當世界上的頭號強國面臨崛起國的挑戰時,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往往是非常緊張的。雖然任何一方都不願公開承認這一點,但中美兩國都對這一前景憂心忡忡,並且都在為可能出現的麻煩制定預案。30年來,中國外交政策的核心都是為了爭取與美國合作。中國這樣做有著多種實用主義的原因。首先是反對前蘇聯的戰略,其次是進行市場化改革的願望,然後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需要,最後是為了辦好北京奧運會。然而,中國年青一代的精英們越來越認為,從多個方面看,他們的國家需要自我定位為華盛頓的競爭者。而在華盛頓,也向來有一部分人把中國視為對美國國家利益和理想的下一個全面威脅。當然,他們這樣說並非意味著戰爭或衝突迫在眉睫,只不過是指出兩國關係有陷入緊張狀態的可能性罷了。中國和美國對此如何應對,將決定它們未來的關係和世界的和平。
目前看來,全球一體化的力量取得了勝利,無論對北京還是華盛頓來說都是如此。中美兩國在經濟上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中國需要向美國的市場銷售貨物,美國則需要中國出資購買其國債—這正是核時代相互確保摧毀關係在全球化時代的翻版。此外,中美兩國的核武器還發揮著威懾作用,這也增加了中美關係中的穩定力量。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上,這一事實推動美國和中國形成了一種聯盟關係,這種關係從純粹的地緣政治角度來看是不可想象的。正因如此,在中國臺灣問題上,小布什政府對中國表現了相當的合作姿態。就對於處理美中關係的立場而言,小布什可能是最具意識形態敵意的總統,如小布什總統在他的整個任期內,不遺餘力地讚美*,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利用美國的實力實現他的目標。但儘管如此,他在中國臺灣問題上一再與中國政府站在一起,警告中國臺灣不要企圖走上分裂的道路,這是迄今為止美國總統就中國臺灣問題發表的最強硬的言論。雖然小布什總統在自由問題上指手畫腳,並且還不顧中國政府的反對會見了*喇嘛,但中國對小布什政府基本上是滿意的,原因正在於此。在中國所關切的問題上,小布什總統基本上一直是中國的盟友。
中國和美國努力進行合作是明智的。自從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尚未見識過大國之間的衝突。大國衝突一旦重現,目前令我們如坐針氈的一切麻煩—如恐怖主義、伊朗和朝鮮問題—都將相形見絀。因為大國衝突就意味著軍備競賽、邊界爭端、盟國與僕從國之間的對抗和地區衝突,可能還有其他無窮無盡的麻煩;世界範圍內方興未艾的經濟和政治現代化運動即使不然而止,也將會大大地放慢腳步。即使上述可怕前景沒有變成現實,中國的崛起也有可能使現有的權力關係複雜化。例如,如果美國和歐盟對中國的崛起採取完全不同的態度,那麼西方聯盟將會遭到致命的打擊,他們圍繞伊拉克的緊張關係也將成為不值一提的爭吵。一場嚴重的中美衝突將從根本上改變新時代的主題,並使世界偏離貿易、一體化和全球化的軌道。
龍和鷹:對抗,競爭還是合作?(2)
美國總有一部分人—主要是新保守主義者和五角大樓官員—驚呼來自中國的威脅,並且一貫從軍事角度考慮問題。但中美關係的事實與他們的觀點並不相符。毫無疑問,中國在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國防預算不斷增長。但與美國的軍費開支相比,中國的國防預算仍然少得可憐,至多相當於五角大樓年度開支的10%。美國有12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其中每一艘都可以起降85駕噴氣式戰鬥機,而中國海軍的發動機技術仍然處於早期階段。根據五角大樓的估計,中國只有20枚可以打到美國海岸的核導彈,但這些“小而笨”的武器可能“根本經不起一場先發制人的打擊”。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擁有大約9 000枚儲存完好的核彈頭,還有大約5 000枚戰略導彈。
中國深知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是多麼懸殊。因此,中國雖然在努力地縮小軍事差距,但來自中國的挑戰絕不可能是另一個前蘇聯。未來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中國將是一個“非對稱超級大國”。中國一直並在繼續努力尋求和發展削弱美國軍事優勢的手段,諸如空間技術和網際網路方面的技術。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用經濟實力和政治技巧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