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多家國際資本,以槓桿收購方式實現了資本擴張戰略。
30多年前,華爾街著名的投資公司KohlbergKravisRoberts(KKR)創造了名為“槓桿收購”(LBO)的交易模式。這種收購模式是指收購者用自己很少的本錢為基礎,以目標企業的經營現金流或部分乃至全部業務的變現值為抵押,從其他金融機構籌集、借貸足夠的資金進行收購活動。收購後公司的收入剛好支撐目標企業因收購而產生的高比例負債,這樣就能夠達到“以很少的資金賺取高額利潤”的目的。根據業界慣例,收購者只需要有10%的自有資金即可完成收購。因此,槓桿收購造就了很多“小魚吃大魚”的收購案例。
槓桿收購模式的出現帶來了金融工具、公司治理乃至文化理念的一場革命。但是,中國的金融市場環境制約了公司控制權交易的發展,因此一直被從事槓桿收購的投資銀行和股權基金列為投資禁區。近幾年來,隨著資本市場逐漸完善以及外匯管制政策的鬆動,股權基金開始試探性地針對中國企業控制權發動攻擊,如新橋收購深發展、凱雷收購徐工集團,等等。但是,這些交易的收購資金籌措環節與收購環節以及購後整合環節是分離的。因此,可以說2006年以前的中國尚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槓桿收購。
此次PAG是用好孩子集團的資產和現金流做抵押,向銀行獲得過渡性貸款,並以此貸款完成收購。在獲得好孩子集團控股權之後,PAG將透過對公司的經營以及最終包裝上市,獲得投資回報和退出通道。
證券業分析人士認為,槓桿收購的方式對那些具有一流的資本運作能力和良好的經營管理水平、企業的產品需求和市場佔有率較為穩定的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融資手段,在國際上常被應用於大型上市公司。此次交易槓桿設計的核心風險在於:好孩子的經營現金流能否至少覆蓋融資利息,以及現金流入的持續期能否滿足融資的期限結構。一般認為,在槓桿收購模式下,被收購者往往要承擔更多的債務風險。因此,好孩子集團接受這種收購方式的前提是公司有健康的現金流,業務穩步增長。
PAG2005年10月接觸好孩子,12月13日就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根據協議,第一上海會同其他幾家機構投資將其在好孩子集團中持有的全部股權轉讓給由PAG控制的名為G�baby的公司。PAG藉助外資銀行貸款完成了此次槓桿收購交易,交易所需部分資金來自中國臺北富邦商業銀行(TaipeiFubonmercialBank)的貸款,貸款金額5500萬美元。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節 巧融資槓桿收購,好孩子茁壯成長(4)
易凱資本是好孩子的財務顧問,全程參與了這個歷時一年多的交易。易凱資本的執行長王冉對於新投資者PAG的評價是:非常低調,反應速度很快。其他一些知名的基金,受到的監管比較多,在法律等方面的細節也考慮很多,決策比較猶豫。而PAG行動非常迅速,善於避開枝節,因此僅跟好孩子集團短暫談判兩個月,就達成協議。
在PAG接手前,好孩子集團控制人為2000年7月註冊於開曼群島的吉奧比國際公司(GeobyInternational)。中國香港上市公司第一上海持有吉奧比的股權,其他股東包括美國國際集團(AIG)旗下的中國零售基金(CRF)持股,軟銀中國(SB)持股,PUD公司持股。其中,PUD公司是好孩子集團管理層在英屬維爾京群島(BVI)註冊的投資控股公司,股東包括宋鄭還、富晶秋、王海燁、劉同友等高管及好孩子集團的其他中高層僱員。
此次槓桿收購涉及的股權轉讓十分複雜,PAG以億美元收購好孩子100%股權,同時向管理層支付股份。新舊投資者以及好孩子管理層等3方利益盤根錯節。實際上在此次收購中,好孩子管理層既是買家,又是賣家,因此與新舊投資者的利益不一致。
PAG透過註冊於英屬維爾京群島的“紙上公司”G�Baby,向好孩子集團原有股東購入所有股份,收購價格為每股美元。如果依照好孩子2004年6070萬港元的淨利潤計算,此次收購億美元的總價,相當於倍的市盈率。
與向PAG轉讓股權協議同日簽署生效的,還有另外一份協議:第一上海、軟銀等,向PUD(即好孩子管理層)售出萬股股份,每股價格美元。該協議起因於管理層與原股東在2003年簽署的一份期權協議,但那份協議在法律上並沒有執行,原股東最終還是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