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挺過了這次危機。事件過後,上海中國銀行的信譽大增,有錢人和生意人紛紛把錢存到這裡。銀行吸收的存款反而超過了危機以前。而張嘉璈,也被稱為有膽有識的銀行家,聲名鵲起。
1917年,張嘉璈從上海來到北京,出任中國銀行總行副總裁,實際主持中國銀行日常事務。到任後,張嘉璈開始大力改組中國銀行。改組的核心原則就是強化銀行的獨立地位,使銀行的發展儘量不受政局變化的影響。 。。
進入二十世紀的中國(19)
中國銀行的前身是大清銀行,有很濃厚的政府背景。進入民國以後,中國銀行非政府的商股比重一直在增加。政府背景逐漸淡化。張嘉璈上任以後,更是一再擴充商股比例。在他的大力推動下,中國銀行的商股比例居然達到了99%,政府在董事會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
按說,這樣高的商股比例,銀行應該可以擺脫政府的控制和影響了。可惜,新的歷史時期來臨了。北伐戰爭以後,南京政府取代了北洋政府。一個控制社會能力更強的政府出現了。
在北伐戰爭中,蔣介石多次向上海的銀行和財團索要大筆資金。其中一次就向中國銀行索要了1000萬元,而當時中國銀行的總股份才3000萬元。銀行家和商人們感到極大的壓力。張嘉璈嘆道:“軍人不明財政,而處處干涉財政,前途悲觀在此”。
但張嘉璈並沒有放棄銀行獨立化的努力。南京國民政府有意將中國銀行徹底改為中央銀行,財政部長宋子文專門就此與張嘉璈洽談,要求提高政府的股份比例,政府股比要超過商股。張嘉璈委婉地表示反對,他認為,銀行要想發展,就必須取得獨立地位,能夠按照市場規律從事各項金融業務,而不是成為政府的籌款機器。如果政府股比超過商股,銀行勢必嚴重受到政府人事變遷的影響,財政部長的人選將直接決定銀行的發展。這樣一來,銀行的經營將非常困難。
張嘉璈建議政府為社會保住中國銀行這塊來之不易的金字招牌,另行撥款,組建專門的中央銀行,用作政府實施金融政策的工具。同時,將中國銀行改組為專門的外匯經營銀行,專業經營進出口匯兌業務,將交通銀行改組為專門的實業銀行,為國內工商界提供金融支援。三家銀行分工合作,共同構建國內的基礎金融機構和現代化銀行體系。
政府接受了張嘉璈的建議,成立了中央銀行,並批准中國銀行成為專業匯兌銀行。在張嘉璈的帶領下,中國銀行開始了專業化改組,逐漸具備了外匯經營的競爭優勢。這種特點一直保持到今天。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雖然都可以經營外匯業務,但以中國銀行的實力最為雄厚,國內外的機構最為完備。這種專業化優勢正來自於張嘉璈當年打下的基礎。
雖然張嘉璈在中國銀行專業化改組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但他所設想的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分工協作的銀行體系並沒有完全成為現實。南京政府新成立的中央銀行實力薄弱,並不能充分發揮國家銀行的作用。中交兩行仍然承擔了貨幣發行、國庫收支、國債墊款、公債發行等央行業務。三行的職能未能完全區分。在這種情況下,三行中實力最雄厚、社會信用最好的中國銀行擔當了最多的職責,也招致政府越來越強的完全控制的願望。
進入1930年代以後,官僚資本主義開始在中國開始全面興起。自由市場經濟的空間被逐漸壓縮。到了1935年,南京政府開始了全面壟斷經濟的程序。在金融領域,政府再次大幅增加中國銀行的官股比例,吞併中國銀行的願望顯露無疑。這就和張嘉璈公然違抗北洋政府命令以來獨立經營銀行的努力直接對立了。南京政府意識到,想要吞併中國銀行,必須首先排除張嘉璈。
蔣介石在給孔祥熙的電報中直接指出,張嘉璈必須“完全脫離中國銀行關係”。1935年3月,在張嘉璈事先不知情的情況下,南京政府突然宣佈任命張嘉璈為中央銀行副總裁。這個任命看似提拔,實際上是剝奪了張嘉璈在中國銀行的實權,以一個無足輕重的空銜代替。張嘉璈得知訊息以後,極為憤怒,拒絕出任中央銀行副總裁。但這時的中國銀行,已經無力反抗政府的壓力。張嘉璈雖然可以拒絕出任中央銀行副總裁,但他也不可能繼續留在中國銀行了。3月25日,張嘉璈被迫宣佈辭去中國銀行總經理職務,並從此和中國銀行脫離關係。隨後,中國銀行進一步增加官股比例,徹底成了政府的金融工具。
後來,蔣介石鑑於張嘉璈在社會和商界的重大威望,為了籠絡人心,把張嘉璈列入政府內閣名單,任命他為鐵道部長。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