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者的告示,並分別懸賞花紅銀一千或數百元,通緝革命首領孫中山、楊衢雲、鄭士良等人。孫中山鎮定地遣散了前來參加起義的隊伍,然後於10月27日夜乘船逃出廣州,經香山屈家灣到澳門,於29日抵達香港。但當時英香港政府已答應清政府的請求,宣佈五年內禁止孫中山等人入境。他只好於30日晨離開香港,東渡日本。從此,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前後有16年之久,孫中山一直流亡在外,為革命事業進行著艱苦的鬥爭。
1900年,中國爆發了以農民為主體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這年夏季,義和團主力進入北京、天津,反帝愛國運動發展到了最高峰,帝國主義八國聯軍武裝干涉也已開始,流亡海外的孫中山看到清朝統治力量遭到嚴重削弱,認為“時機已發,禍福之間不容髮,萬無可猶疑”,決意把握時機,加緊在廣東再次策劃武裝起義。他偕同楊衢雲、日本友人宮崎寅藏等人,不避艱險地奔走於日本、香港、新加坡之間,具體部署起義的發動、策應和進攻路線等。1900年7月16日,孫中山自日本經西貢抵香港海面,由於香港當局不準登岸,他便在船上召開幹部緊急會議,決定以會黨為主力,在惠州發難,沿海東進,並將發難的指揮權交給他十分信任的鄭士良,同時決定由福平誠在香港主持起義籌備工作,陳少白、楊衢雲等負責接濟餉械,畢永年再赴長江流域各省聯絡會黨,孫中山則轉回日本折檯灣,俟起義發動後再設法潛入內地。9月28日,孫中山由日本神戶經馬關抵臺灣,即在臺北建立起義指揮中心,招募了一批軍事人員,等待起義軍進抵廈門時渡海接應,並與日本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代表新平取得聯絡,請求日本支援中國革命。臺灣日本當局為達到在福建沿海擴張侵略勢力的目的,假裝支援孫中山的起義計劃,應允在起義之後給予幫助。
10月8日夜,惠州三州田山寨起義爆發。三州田屬惠州歸善(今惠陽)縣,群山環抱,“山深林密,路徑紆迴”,形勢險要,又是會黨嘯聚之區,三合會深入周圍農村之中。同時,歸善是鄭士良的家鄉,他對這裡人地熟悉,與當地會黨及綠林首領素有聯絡,選擇在此地發難非常適宜。當天夜間,鄭士良等率領三合會的精壯人員600人猛襲新安縣沙灣清軍,擊斃70餘人,繳獲槍支40支,清軍“驚潰退卻”。孫中山在臺灣得知起義已經發動,便積極準備內渡指揮和籌運軍械支援,並命鄭士良率軍東進福建南部。惠州起義軍按計劃向東挺進,一路勢如破竹,十幾日間經過佛子坳、崩崗墟等地到達三多祝。沿途屢次擊敗清軍,擊斃、俘虜敵軍數百人,繳獲很多槍械。起義軍經過的地方,人民燃放爆竹迎送,聲勢浩大,士氣很旺。但由於革命黨人未能在人民自發鬥爭浪潮洶湧高漲的時刻發動群眾,起義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加上單純依靠外援,而計劃中的海外接濟,因日本政府內閣易人,禁止臺灣軍火外運和日本軍人參加起義軍,並不準興中會在臺灣活動,以及一些偽裝同情中國革命的日本政客從中破壞而未能實現,以致起義軍雖連獲勝利卻仍處於困境,最後糧械失繼,彈盡援絕,遭到清軍優勢兵力的圍攻。同月22日,日本人山田良政等持孫中山手書趕到三多祝前線,書中指示:“政情忽變,外援難期;即至廈門,亦無所為。軍中之事,請司令自決進止。”鄭士良仰天長嘆三聲,不得已將起義隊伍解散,自己率領少數精銳退往香港。日人山田良政在歸途中遇害。大批起義將士流亡海外。
當起義軍苦戰惠州時,出身官僚家庭的革命黨人史堅如在廣州屢謀響應,皆因沒有機會未能如願,迫不得已,決定用炸藥炸燬廣東巡撫衙門,炸死署理兩廣總督、廣東巡撫德壽,打亂敵人的中樞和後方,配合起義。1900年10月28日,他預埋的炸彈爆作後,震坍撫署後圍牆一角,德壽被從床上震落到地面,飽吃一驚。史堅如於31日前往碼頭途中被捕,11月9日在廣州壯烈就義,年僅21歲。孫中山在後來他著的《孫文學說》一書中,表彰史堅如是繼陸皓東之後“為共和殉難之第二健將”,讚揚他“浩氣英風,實足為後死者之模範”。
惠州起義,是孫中山在興中會時期所策劃的一次重要的武裝起義,也是他發動的歷次起義中規模較大的一次。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孫中山絲毫沒有灰心喪膽。由於這次起義所產生的積極政治影響,促進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逐漸覺醒和民主革命浪潮的逐漸高漲,也使得孫中山的處境較以前大為好轉。當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時,他被不少人看成是“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得不到人們的贊同,甚至在檀香山的親友也把他看作洪水猛獸,不敢和他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