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兵”。5、“東北猛虎”——瀋陽軍區特種大隊曙光初露,某機場上空,一支特種傘降分隊迅速著陸,面塗迷彩的傘降隊員迅急撲向“敵”機場要害部位,在我航空火力支援下,對“敵”機場指揮中心、停機坪實施突擊;動力翼傘分隊、蛙人分隊分別對敵防空陣地、警戒雷達實施突擊。硝煙瀰漫中,破襲成功。我特戰隊員搭乘運輸機,在航空兵、艦艇掩護下迅速撤離。這是瀋陽軍區某特種大隊與海、空軍協作,破襲敵機場綜合演練的場面。與此同時,一支被稱為“海上突擊隊”的潛水小分隊,全副武裝潛入“敵戰區”,神不知鬼不覺地對“敵”水下目標成功爆破後,又駕駛空中動力翼傘破霧駕風直臨“敵”區實施偵察、空降破襲。這就是有“東北猛虎”之稱的瀋陽軍區特種大隊。針對執行特種作戰任務時部隊要天上飛、水中行、荒野生存、小群多路等特點,這個特種大隊在演練中注重強化單兵野戰自我生存保障能力。他們打破常規,把單兵自我生存能力訓練時間增加了2/3,每年都到叢林、高山、沙漠、草原等生疏惡劣環境,進行3至4個月的野戰生存強化訓練,不住民房,不帶食物,先後探索出幾十種野外自我生存方法。他們著眼特戰隊員在執行特戰任務時大都使用高科技隨行工具和特種武器裝備的特點,探索衣食住行保障向高科技轉換方法,適應執行任務“快節奏”需要。如今,昔日背的“乾糧”改成了攜帶高整合、高熱量、高蛋白的“高能食品”;過去的“埋鍋造飯”變成了使用快速多能加熱杯加熱、燒湯;以往靠挖貓耳洞睡覺變成了睡輕便保暖睡袋。他們還在科研部門的協助下,在穿鞋戴帽、恢復體能、防衛防病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探索。為適應執行特種作戰任務時陸路、鐵路、水路、航空多種交通工具交叉使用,吃、喝、拉、撒、睡居無定所的特點,他們還拓展社會化保障渠道;圍繞立體交通保障需要,與戰區內的地方陸、海、空交通部門建立了密切聯絡,他們把一些訓練內容搬到火車上、輪船上、飛機上進行;今年6月下旬,瀋陽軍區特種大隊圍繞在叢林、高山、街巷等各種複雜環境下執行特種作戰任務,演練吃、住、行等後勤保障,對特種部隊的後勤“特”起來進行了有益探索。該特種大隊針對開展機降、傘降、潛水等課目訓練,需要動用飛機、艦船等自身難以解決的難題,積極爭取軍區有關部門的支援,主動與空軍某運輸團、某直升機大隊、某海軍試驗基地展開協作訓練,打破了制約戰鬥力提高的“瓶頸”。在近日一次演練中,他們首次同時採取“海、空、鐵、路”四種輸送方式組織部隊進行遠端立體機動,取得成功。今年,這個特種大隊在進行傘降訓練時,空軍某飛行團請示上級改變訓練計劃,使大隊傘降實跳訓練按正常計劃進行,併成功探索出滲透偵察、引導打擊等戰法。空軍某運輸團傾心盡力保障飛行,嚴格按協同作戰要求制定訓練計劃,主動為特種大隊訓練創造條件。潛水訓練時,海軍某基地主動提供場地,派出專家和技術骨幹到現場指導。在協作訓練中,該特種大隊主動擔當“磨刀石”,幫助兄弟單位嘗試一些反特種作戰的新課目,使雙方都受益匪淺。協作訓練使這個大隊如虎添翼,至今這個大隊已進行傘降、機降訓練5000人次,潛水訓練1000人次,結合特種部隊未來擔任的作戰任務,進行10次大規模的綜合演練,陸海空三棲作戰能力大增,探索出立體破襲、特種救援、夜間複雜地形武裝跳傘、水下滲透等60多種新戰法,其中有的戰法還填補了我軍的空白。6、“中國飛龍”——南京軍區“飛龍”特種大隊1992年歲尾,中國的東南某地,一支擔負特種作戰任務的部隊誕生了。這就是南京軍區“飛龍”特種大隊。特殊戰場建奇功1993年10月,安徽王界某山區。深夜,幽深的山坳燈火通明。身著戎裝的參謀幹事奔波穿梭,文電情報往來不斷。這裡是我軍最大的合同戰術訓練中心。一場由南京軍區組織的師規模實兵檢驗性對抗演習正在這裡緊張地進行。此時,“紅軍”“藍軍”均已完成兵力調集。“紅軍”是戰爭年代功勳卓著的甲種師,對手是我軍第一支正規的“藍軍”模擬部隊。然而,對抗的焦點卻在“紅軍”“藍軍”之外。一支人數不多、裝備精良的小分隊成為對抗雙方以及演習總導演三方關注的“中心”。任務是在演習開始前一天傍晚下達的。當時,各項演習預案已經制訂完備,只等著一聲令下戰鬥打響了,負責導調演習的一位軍區首長突然提出,總部和軍區領導要在指揮部透過戰場電視系統觀看到60公里外的空降反空降對抗的實況。這支小分隊被指令完成一項特殊任務,在不暴露自己的情況下,躲過“紅”“藍”雙方的警戒和搜捕,設定這一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