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會笑道:“也不用那麼刻意,找的到就行,找不到就算了。”
孟子濤呵呵一笑,雖然張會這麼說,但他可不會這麼隨意,總要盡力去找的。
接下來,倆人就著修補這個話題聊了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張會越來越驚訝,他完全沒有料到,孟子濤在修補方面居然也有經驗,而且水平還不低,雖然這令他有些奇怪,但也令他十分高興,乾脆和孟子濤長談起來。
由於張會太熱情,要不是第二天事實清楚有事情要做,孟子濤差點就住在張會家了。
又是一個星期一,孟子濤四點多就起了床,連早飯都沒顧上吃,就和大軍一起直奔瓷都國貿廣場。
他們穿過一條臨街店面,一個地攤市場豁然在眼前。雖然時間還早,但市場上卻已經摩肩接踵了。
孟子濤看到,這個市場大約有兩條道,呈一個倒“l”形。一條道上全部是古瓷片的攤位,另外一條道上就是雜項混雜的攤位。攤販們把自己的貨物散放在地上,一片一片地連線在一起場面甚是壯觀。
只見這裡擺了約有400多個攤位,沿道鋪開的蛇皮布上,是一堆堆古瓷片、書籍字畫、銅器木雕,人們打著手電筒,三五成群,或蹲著細細把玩物件,或紅著耳根子討價還價,或站著看熱鬧。
這裡便是瓷都的“鬼市”,而且和別的地方不一樣,只有星期一才有。
要說瓷都的“鬼市”形成於何時?據孟子濤的瞭解,在上個世紀80年代,瓷都飯店門口出現了最早的古玩早市,這便是“鬼市”的前身。上個世紀90年代初,這個“鬼市”轉移到了人民廣場一帶,並逐漸形成了規模。
這裡商販們的貨源,主要從附近鄉村收購,而贗品則來源於瓷都幾個規模很大的仿古瓷生產基地,古瓷殘片則在散佈於全市城鄉的建築工地及未受保護的民窯遺址等處挖取或拾取。(未完待續。)
第六百零五章 瓷片
前文說過,瓷都實際上是建立在古代窯業廢墟上的城市,無論什麼基礎建設,只要動土,就可能會出土大量古瓷片。
雖說這些古瓷片因其嚴重殘損,絕大多數不具備文物價值,但卻是初學者觀摩學習的重要標本。
因此,孟子濤環顧四周的時候,就發現前方不遠處,一位老師模樣的中年男子,帶著幾位臉上還帶著之妻的年輕人在攤位上挑選著瓷器,那位中年人還不時點評著瓷片,如果孟子濤沒有猜錯的話,很可能是陶院的老師帶著學生前來淘寶。
到了現在,孟子濤對鬼市已經完全不陌生了,稍微觀察了一下四周,他就帶著大軍一起走到一個專賣瓷片的攤位前打量了起來。
說起來,我國的制瓷史源遠流長,無論是在瓷器燒製、貿易運輸,還是在使用的過程中,都產生了大量的瓷器碎片。
幾年前,即使是古瓷片,價格都是非常低的,因為,古瓷片的收藏之前一直是不受重視的,會收藏古瓷片的人,除了少數的發燒友,很多人只是收藏原器的時候順帶著拿上幾片,更多的是一些專家學者出於教學或科研的目的去收集瓷片,這種情況下,價值自然不會高。
然而,現在隨著古玩市場的興盛,珍品瓷器也在拍賣市場上出現了一個又一個新高,這也導致瓷片價值的提高,有些珍品瓷片的價值甚至高達幾十萬元。這在以前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畢竟老話說,瓷器帶毛,不值分毫。
當然,自古也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說法,但其實這句話被很多人誤解了,它其實說的是鈞瓷的稀有,而不是鈞瓷的價值。
北宋的時候,鈞官窯為皇家燒製貢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計工時,不計成本,好的送入宮廷,壞的打碎深埋,不準流入民間,除非得到皇帝的賞賜。所以達官貴人都以擁有鈞瓷為榮,是一種炫富的心態,說的並不是鈞瓷在當時的價格標準。
雖然,稀有和價值也是呈一定關係的,稀有的東西肯定價值很高,但並不是說,稀有的東西就一定是天價,關鍵還要看人們的接受程度。
言歸正傳,孟子濤對瓷片價值的提升也是感同身受,想他五年前剛入行那會,當時古瓷片的價格非常低,明代官窯的瓷片一件也就幾十塊錢,現在一片有“大明成化年制”底款的瓷片就值上千,即使只有當中一個字的一片瓷也能賣好幾百塊錢。
眼前攤位上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瓷片,以瓷片的大小分成了幾堆,看起來瓷片的質量還算不錯,不過,這其中也有一些贗品,這東西以前是沒人仿製的,但現在隨著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