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波瀾又落,容州王渺然消失於海中之事沸沸揚揚,惹無數慨嘆。
後來人始終無法相信這個記載,生出許多猜測,大抵分為兩種,一種是生性率直,終被奸人暗害;一種是新帝上位,容越知道功高蓋主,索性飄然隱世。
再漫長的歷史在史冊上無非寥寥幾筆而已,但有些傳說越久越綺麗。年少成名、戰功赫赫、更兼性格恣意灑脫,怎不令人傾慕?久而久之,生前無一絲兒女私情的容越,身後反而成了天下閨中女子夢中人,亦是奇事,此是後話,在此不表。
相較於容越的英年早逝,紀策年過七十,無疾而終。史冊有載:紀策年少運籌帷幄,助乾元帝遲衡建立江山,官封丞相;後一心輔佐章宗帝顏景同,權傾朝野,元奚大盛。後世盛讚不已,稱為千載一相。
太傅褚嘉,師出紀策,曾著隨筆,敘諸臣軼事,其中多有提及紀策:
「紀相,名策,智策超群,隨顏鸞平夷州徵元州,封副使。鸞逝,紀相自立。先帝奔之,紀相識亂世英雄,遂退擁先帝。先帝每倚之,無往不勝。先帝常呼紀相副使,蓋不忘舊恩也。」
「紀相少時清逸,不耐朝事繁瑣,屢有歸隱之意。先帝駕崩,紀相驟變,興利除弊,勵精圖治,判若兩人而風華益顯。」
「紀相淺飲,每醉石下。偶呼先帝之名,聲哀,聞者莫不悲傷。」
「紀府疏闊多木,時微雪,端寧侯來,望樹而嘆:‘先帝嘗言吾如春柳初綠,贊卿如古木覆雪磊落漠漠,彼時,吾以為勝卿也。’紀相默然。」
「紀相病卒,嘗曰:‘半生不負,負我半生。’闔然而逝,聞者不明其意。」
新帝繼位,駱驚寒常常以身體不適為理由不上朝,知他有舊疾,顏景同並不逼迫。約莫三四年後,臣子中出色者終於嶄露頭角,駱驚寒索性辭官,退隱駱府,亦常常有臣子登門拜訪。駱驚寒擅經濟民生,革新稅法,商業大興,令國庫強盛,各個州郡豐盈,百姓多受益於新法,富足安泰。但世人多重詩書,輕經濟,只寥寥幾筆載之,數百年之後始有人稱許他的前瞻。
褚嘉於筆記中,亦有提及,言多傾慕:
「駱驚寒,世封端寧侯,精治理,行處富庶,商賈崇之敬之。前朝文安十七年,先帝攻壘州,遇端寧侯舊病復發,救之。端寧侯感懷其恩,率眾降之。」
「端寧侯舉止端雅,目若星辰耀水,顧盼生情,嘉憾生不同時。」
「先帝明睿,端寧侯每從之。先帝曙州亡,端寧侯深恨,禁人呼帝名。有侍者不慎言及,端寧侯色變,眼框欲裂,以簪擊之,當日逐,至此,府內無人再言。激烈如此,吾未見之。」
「端寧侯喜綺麗,唯五月著素衣,經年未變。」
相形之下,石韋不及紀策的權勢在握,不及駱驚寒的悠閒半生,他戎馬一生,馳騁疆域。顏景同敬其功勳,但倚重舊日好友鍾續,多有偏袒。遲衡去世三年後,索格王西侵,豐圖州、笪笪州岌岌可危,石韋請纓西北,顏景同準之。石韋果不負期望,將其驅出元奚,且伺機西進,令王朝之邊界推向更廣闊的西疆,後朝再無超越。為保邊界太平,石韋常年駐紮西疆,之後極少回京,而他一手栽培的少將軍相揚始終追隨左右。
褚嘉曾載:「石韋,字季弦。端寧侯將領,後隨侯降先帝。將軍年少成名,俊容出眾,有儒將之風,嘗以單薄之壘州,逐悍賊封振蒼於千里之外,先帝贊之,每言將軍為己師。」
「某宴,帝醉,曰:將軍與先帝情同眷侶,緣何先帝棄京而歸曙州,蓋此情不若彼情也?臣子皆驚,鍾續怒目帝。將軍自若曰:吾之愛,豈因先帝之厚薄而有變?一言出,皆敬其磊落,帝愧之,自飲三杯謝罪。」
「相揚痴暱將軍數年,嘗有人戲言:彼心有愛,汝何暖一冷石。相揚黯然。將軍察,嘆曰:廝守一日,勝空念千時。遂與相揚交好,不隱不避,其為人坦白如斯。眾知,亦無人薄責。」
「上書令蘇桓年少美姿容,殊贊之。將軍駐疆十年,歸,眾始嘆青山之外更有青山。時將軍四十有餘。」
「將軍善振士氣,每以鼓擊之,縱百餘人如千軍萬馬。」
岑破荊為人豪爽剛強,逢險事力挽狂瀾,生前身後均倍受讚譽;遲衡舊時部將梁千烈、霍斥、麻行之、扈爍、古照川、左昭等人,各有際遇,因建國立功,封賞優厚,偶有坎坷,仕途不順,因岑破荊紀策等舊友提攜,有驚無險,多於不惑之年歸田卸甲,富足一生。
萬里書院先後歷經十餘年始建成,環于山腰,意境清雅。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