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就是經過重複練習而鞏固下來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例如人們長期養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工作習慣等。在當前社會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著深遠的意義。
第六章 規範孩子的行為習慣(6)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孩子習慣形成的搖籃,6歲前的兒童與家庭的關係更為密切、長久,因此,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更多更大。父母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也就更為重要和有意義。
要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父母要注意以下幾點:
⑴習慣要從小開始培養。任何一種習慣的培養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都要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漸變到突變的原則。因此,父母要明白,習慣要從小開始培養。
幼兒期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段時期內,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更為容易。古代家教思想中提出了“教子嬰孩”、“早諭教”,這表明,在孩子無所知、無所疑時,進行教育是容易的。
在孩子幼兒期,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基本生活習慣,這一點對父母和孩子同樣重要。否則等孩子們到了自我意識漸漸形成的年齡,父母過多的指令就會比較容易遭到孩子的反抗。
⑵必要時要強制和約束孩子。好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在養成好習慣的初期需要依靠父母的強制作用進行約束。“強制出習慣”是個不折不扣的真理!例如我們現在都說要飯前、便後洗手,這個好習慣是經過父母或他人的數次強制和糾正才得以養成;新加坡素有“花園城市”的美名,市民的自律習慣更是讓人稱歎,但當時這些習慣的培養甚至動用了警察、監獄等國家機器來強制執行!可見,養成好習慣的初期必須靠父母的強制作用進行約束。良好的習慣是在反覆實踐中養成的。因此,要儘量給孩子創造一些機會,並督促檢查。
⑶要創造機會培養好習慣。生活即教育,父母應該積極為兒童創造適宜的家庭環境,同時,父母應當經常在行為、舉止和談吐等方面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例如,要培養孩子有禮貌,父母在平時講話和待人接物上就要表現得有禮貌。只有透過長期的言傳身教,才能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養,透過日積月累,讓孩子的良好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⑷培養習慣有方法。習慣的培養要使用恰當的批評和表揚。要想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要使用恰當的批評和表揚用語。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習慣,教給他們自我保護的基本技巧,是我們表揚、批評孩子時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
小故事
1987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
有人問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那位老人平靜地說:“是在幼兒園。”
“在幼兒園學到什麼?”
“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東西要放整齊;吃飯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這些。”
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
一位美國作家說: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一種好習慣可以成就人的一生,一種壞習慣也可以葬送人的一生。
有些父母沒有充分認識到孩子習慣培養的重要性,因此,對孩子的一些壞習慣不聞不問,認為“樹大自然直”,這種“自發論”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試想,一個愛睡懶覺、生活懶散沒有規律的人,他怎麼約束自己,勤奮工作?一個不愛閱讀、不關心身外世界的人,他能有怎樣的胸襟和見識?一個自以為是、目中無人的人,他如何去和別人合作、溝通?一個雜亂無章思維混亂的人,他做起事來的效率會有多高?一個不愛獨立思考、人云亦云的人,他能有多大的智慧和判斷能力?
第六章 規範孩子的行為習慣(7)
因此,父母要一開始就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如果孩子不慎養成了某些壞習慣,父母要及時幫助孩子改掉。
⑴要讓孩子有準備吃苦的決心。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彷彿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這個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它把習慣比喻為一根繩索,每次行為的重複,就相當於又為它纏上了一股繩索。很顯然,每天纏,不斷纏,纜繩會越來越粗。因此,壞習慣如果開了頭,每重複一次,纜繩就粗了一些,要去掉就更加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