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親戚或朋友的朋友,儘管深受其擾,但也能諒解。“看病找熟人”這一普遍現象背後隱藏的是病人對醫生的普遍不信任,同時也說出了病人心中“好醫生”的標準。當一個親戚請求你帶他看個病,其實言外之意他希望你給他找一個醫生,這個醫生應該可以:1。看好他的病;2。對他態度好點;3。如果可能,幫他省點錢。
或許不同的病人心中對好醫生有不同的標準,但我們大多數已經有足夠的理性認識到:現在的醫生已經成為了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群道德宗師的人生體驗。儘管這種職業有遠高於其他職業的行業道德規範,但也不能否認作為一種職業,它需要有行業回報,沒有行業回報的職業是不存在的,也是不能發展壯大的!拒絕承認醫生應該有合理回報的病人已經是少數,於是我們漸漸降低了我們對於好醫生的標準,儘管細節不同,但總體而言,我們希望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醫生:
1選對醫院找對醫生(6)
● 醫術精湛,可以幫病人解決問題;
● 關心、愛護、理解病人;
● 為病人的經濟情況著想。
好醫生都在哪裡
應該承認,大多數病人心中的好醫生標準並不高,也並不脫離實際;然而幾乎我所碰到的病人多多少少對現在的醫療環境都有微詞,於是我們看個病都想方設法、七拐八繞地想找熟人。我們不禁問:好醫生在哪裡?或是什麼樣的環境能夠培育一個至少合格的醫生呢?
● 好醫生一般都接受過正規的醫學教育。
“祖傳秘方”“民間高人”都為大眾津津樂道,各種關於“民間秘方”的傳聞點燃了無數患者的希望。或許我們不能將這些所謂的民間郎中一棒打死,一概否認其價值。但事實是,現代醫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需要一定的科學素養,如歐美等發達國家,報考醫學院的前提是取得理學學士學位;學醫的過程需要參與很多的實驗及臨床技能培養,這些都註定了醫師的培養無法在民間,無法透過自學成才獲得。而事實上,早在上世紀末,國家就已經取消了醫學類的自學考試,取得醫師資格都要求有正規的醫學教育經歷(各類傳統醫學醫師除外)。
● 高職稱與高學歷並不代表好醫生,但它們確實常常代表高水平。
關於美國執照醫生的成長過程,特格博士(NBA活塞隊隊醫)這樣說,“如果想當醫生,必須先上完4年本科,然後是4年研究生,這樣才能夠拿到MD(醫學博士)的文憑。但是有了MD還不能當醫生,還要進行5年某個專業的研究,這樣就是13年了。13年之後,還有1年當Follower(就是給醫生當助手)。在美國當醫生,無論如何也要14年。”但在中國,要成為執業醫師則容易許多,在鄉鎮一級的衛生院,大多數的醫生可能只有中專或大專文憑。不過我們絕對有足夠的理由對某些中國培養出來的醫學碩士及博士的水平產生質疑,而且醫學博士成為醫院“定時炸彈”已經是行內的常見現象。這些博士們一般都是一路讀上來,本科、碩士、博士一路前行,他們的這個旅程很大可能都在與課本、文獻和小白鼠為伍,從未接觸過臨床。當他們博士畢業後,頂著光彩奪目的博士頭銜開始獨當一面,由於沒有臨床經驗的積累過程,他們常常會犯原則性的錯誤。不過,總體上說,高學歷一般代表著他們有著更開闊的學術眼光、更深厚的學術背景,特別是那些同時有著臨床經驗及高學歷的醫生常常是一個科室的學術帶頭人。
職稱(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則更多的代表著一個醫生的經驗積累過程,儘管評職稱是大多數中國醫生心中的一絲隱痛,這過程時常與送禮、走後門等不公正現象聯絡到一起。但不可否認的是,高職稱是對一個醫生實際工作經驗的肯定及對以往做牛做馬辛勤苦幹職業生涯的補償。
● 好醫生一般都集中在大醫院,集中在優勢科室中。
醫術是行醫經驗積累的過程。人生而不平等,環境常常決定著其生長方向,對於醫生這個行業更是如此。我經常能聽到一些醫生感慨:某某與其大學同學,學習也不出眾,但僅因為畢業分配,留在大醫院,十幾年後搖身一變,已經是專家了!事實正是如此,中國的大醫院集中了絕大多數的醫療資源,集中了最優秀的醫學人才,同時也集中了大多數危重及疑難雜症患者。原本同一層次的兩個醫學院畢業生,一個在大醫院工作,他學習到的是周圍高精尖的技術,每天面對的是不同的危重病例,每天都在積蓄前進的動力;而分到基層的畢業生,日復一日的面對相同的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