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查一下誰是主任委員或副主任委員及委員,就可以大概知道哪個醫院代表了該省、該地區的最高水平。比如你想了解一下福建省哪個醫院的骨科好一點,你就上網查一下中華醫學會福建省分會骨科專業組主任委員是誰,副主任委員是誰,委員有哪些,就可以對整個福建省骨科的總體概貌有一個瞭解。

當然中國沒有絕對的事——包括醫學會的選舉,並一定是被選中的就是最好,但做技術的有一個特點,你的技術比我好,我就佩服你,你的技術沒我好但地位比我高,我就不服氣。所以擠進各專業組的委員之列,不能說最好,但可以保證差不到哪裡去!

另一個初步判斷一個專家學術威望的辦法是:看他是否擔任其專業領域學術期刊的編委等職務。說到中國醫學期刊的地位,確實可以讓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受一次打擊,因為經常聽到我的同行這樣評價我國的學術期刊:我們從來不看!當然,我相信即使是外國學術期刊也有弄虛作假的,學術腐敗當然不是中國獨有,但似乎中國人更喜歡滑頭一些,滑頭另一種說法是聰明,那麼還是說中國人比較聰明吧。實驗資料可以編造,病例數可以胡吹,結論可以臆想,遠比外國科學家老老實實、沒日沒夜養小白鼠舒服多了!科學素質、科學能力是一回事,但我想科學誠信、科學道德又是一回事!一個國家,科學落後點兒沒什麼好羞答答的,因為這不能完全賴中國的科學家不好好幹活;這還跟這個國家的經濟水平有關,別人研製一個新藥費用需要幾億美元,你投個幾百萬人民幣也想搞出個一流新藥來當然不是太現實;這甚至還跟一個國家的教育體制、科研體制有關,科研是一個探索未知的技術活,既然是未知,得不出成果也情有可原,但如果非得將論文當成是決定一個科學家職稱、住房、待遇等的功利性指標,結果當然是逼得中國的科學家一個比一個更會編文章!

1選對醫院找對醫生(5)

在醫學學術期刊中,“氾濫”兩字當之無愧,醫學的每個分支都有數種至數十種的專業期刊。這些專業期刊一方面滿足了眾多醫生需發表文章評職稱的需要;另一方面讓雜誌社賺得盆滿缽溢(發一篇文章,作者都要交不菲的費用);最後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讓各醫院的圖書室顯得汗牛充棟。不過,這些專業期刊往往會請一批該領域的專家當編委,所以擠進專業期刊當編委的專家往往含金量較高,特別是以“中華”兩字開頭的專業期刊編委含金量最高。所以如果你希望瞭解一下某一專業哪些醫院、哪些醫生的學術威望較高,還有一種辦法是上網查一下該專業的學術期刊,一般可以容易得到該學術期刊的編委名單及所在醫院。例如你希望瞭解一下在腎臟病診治方面的知名醫院、知名專家,你可以透過網路查一下《中華腎臟病雜誌》的現任編輯委員會名單,你將可以得到目前中國在腎臟病治療領域的頂極專家。如《中華腎臟病雜誌》的顧問是解放軍南京軍區總醫院的黎磊石、北京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的王海燕、上海華山醫院的林善錟、上海仁濟醫院的錢家麒;現任總編輯是解放軍總醫院(解放軍301醫院)的陳香美。你還可以得到副總編輯及各編委的名單及所在醫院。

這是個資訊時代,只要用心,聰明的人總可以得到他想要的資訊,聰明的病人也不例外!

病人眼中的好醫生

對於醫務人員的道德要求,無論是中國的傳統觀念或是普通老百姓,都給予了聖人般的道德要求。我想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論大醫精誠》對醫生的職業描述將醫務人員的臉照得光彩閃閃: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然而,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手電筒將中國的醫師照過去,我們能發現有幾個不是青面獠牙的呢?

一方面是我們長久形成的關於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光彩神話,另一方面當我們面對現實時卻發現我們理想中的好醫生越來越少,我們懷疑他們的技術,更懷疑他們的醫德——特別是在我們走到交費視窗時。

這種對醫生群體的普遍不信任是醫患關係緊張的根源,也產生了一種就醫行為中極普遍的現象:找熟人!在我行醫的大部分時間是帶熟人看病,而且這些所謂的“熟人”大部分可能我從未見過面,都是親戚